花蓮區農情月刊第172期-2014.11
第172期|2014.11月號| PDF檔下載 |
為使農友了解國內有機農產品加工法規、產業現況,以及各界加工技術之發展,本場於10月14日舉辦2014有機農產加工技術暨產業發展研討會,現場邀請產、官、學及農友超過200人參與。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目前有機作物產量大幅增加,生鮮產品有時無法在短期內賣完,因此有必要進行加工處理,但若加工方法不符合有機規範,產品僅能作為一般商品販售,故本場引導國內各學術及研究機構,研提有機農產加工技術的相關計畫之研究。 農糧署莊老達組長則強調有機規範的精神在於「完整性」,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上的每個環節都要兼顧、嚴格把關,未來國內有機驗證機構更可跨足國外進行驗證。另新上任的東區分署陳啟榮分署長表示,宜花東目前有機栽培面積占全國比例三分之一,期望3-4年內能超過一半以上,並朝向產業六級化發展。 宜蘭大學吳柏青副校長表示,在沒有添加物的前提下,維持加工產品品質,對加工業者是很大的挑戰,但近來的食安風暴卻是轉機點,他期望大家可以一起努力。 研討會內容包括有機農產品加工法規、有機加工技術研究,以及有機農產加工產業發展。台大園藝系許輔教授,報告各國有機農產加工品規範與趨勢,其中對於有機加工品分級與標示規定,部分國家訂定使用一定比例以上之有機原料得以標示,值得我國參考。 本場作物環境課施清田課長,報告場內在宜蘭花蓮地區有機加工輔導現況,由於有機加工產業發展,不僅於品項開發與強化生產技術,更需要完整且妥善的規劃,因此除了本場技術輔導外,更需與其他輔導單位合作,一同打造有機加工產業鏈。 在有機加工技術研究方面,農試所鳳山分所楊淑惠助理研究員以現有大面積的有機稉米為主角,開發有機米乳酸飲料,並將發酵副產物開發為米乳酸洗面乳,為有機米開創高價值新型產業。 本場園藝與加工研究室邱淑媛助理研究員,則以梅子為例報告有機加工技術開發思維,她從農民的角度設想,以最簡單之設備,將鮮梅先加工成耐儲存之半成品,之後依需要再製成梅子即溶飲品、梅粉或口含錠等。 有機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與經驗分享,則邀請里仁楊植三專員、鈺統食品謝日鑫總經理、餐御宴食品李坤芳總經理,以及牧蟲園有機農場楊世卿顧問,對自身在有機加工產業之努力進行分享。 本次研討會除上述議題討論外,各界亦對有機加工法規問題提出許多建議,並認為有機農產業在台灣已趨成熟,在法規修訂上應可更周延、更宏觀,期望能創造生產者、通路商以及消費者三贏之局面。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
‧本場向學員介紹場內研發之附掛式旱田直播機,可直播多種雜糧作物,且價格親民,是農友活化休耕地的好幫手 |
課程內容包括農糧署蘇登照科長介紹雜糧特用作物產銷概況、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政策及未來輔導方向,讓學員瞭解農業政策脈動,並鼓勵配合政策走向。接著由農改場研究人員分別說明硬質玉米、小麥、甘藷、紅豆、大豆、油茶、仙草、薑黃、當歸、丹參等栽培技術及適合農機具介紹與使用,以強化學員轉(契)作作物的栽培管理能力,另安排實務經驗豐富徐明堂、周重福農友,分享栽培實務經驗。
本次訓練學員大多對種植雜糧作物有興趣,希望透過訓練能學習到雜糧作物栽培管理技術,亦有意願配合政府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政策。一位在花蓮種植水稻的學員說:「多餘的土地往年都是種植水稻作物,明年想嘗試看看種植雜糧作物,不僅可以養地,還可以有額外的收入」。學員對講師說明轉(契)作作物栽培技術反應都非常熱烈,課堂中最常提問講師的問題是栽培管理、採收處理、農機具使用等。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農民學院訓練提供知識交流平台,亦藉此宣導當前的土地利用政策,促成休耕土地活化,讓學員獲得更豐富及有用的資訊,並希望學員提供許多的課程回饋及相關意見,做為本場未來改善課程規劃參考。
正本溯源 產銷履歷保食安
‧本場帶領農友認識產銷履歷制度以及系統操作,提高農友申請意願,讓農友生產的產品更有保障 |
產銷履歷系統的可追溯性與資訊公開等特性,是獲得消費者信任的最大保障。其最主要之核心價值即為紀錄農產品生產、加工、分裝、流通至販賣等過程,使產品的生產流程完全透明,提升消費者對於所購買產品的信任度,降低購買過程中的疑慮。
農委會王聞淨技正表示,在消費者方面,其可利用產銷履歷TAP標章以及上面的追溯碼,認識生產者以及選購安全之農產品;對通路商而言,可控制產品風險,增加客戶認同;對農民而言,可提升消費市場的認同度,提高購買意願,亦可增加通路商之信任度。
在產銷履歷系統操作上,加元科技吳宏基總經理利用個案的分析,闡述產銷履歷的重要性,並指導學員利用電腦實機操作,實地了解產銷履歷申請步驟及其相關應注意事項,有效提高農友參與產銷履歷意願。
本次學員多種植水稻及蔬菜,對於產銷履歷均十分有興趣,部分學員亦對產銷履歷、吉園圃以及有機驗證之區分有所疑問,王技正表示,三個驗證體系並不相左,甚至產銷履歷及有機驗證在申請前端是相同的,部分驗證公司亦兼容兩個業務,且產銷履歷對於外銷市場多有助益,農友可視市場需要進行申請。
另本次花蓮地區上課場地係由資策會花蓮雲端數位機會中心所提供,該中心主任塗裕斐表示,目前中心內軟硬體均屬新穎,作業系統亦使用Window8,希望能逐步縮短城鄉差距。
本場場長黃鵬表示,政府持續強化國內農產品安全,產銷履歷的溯源機制及安全驗證系統,可為民眾建立健康安全選購標準,若農友能善用產銷履歷制度,必能增加消費者信心、有效建立市場區隔。
氣象局與農民座談
氣象服務在農業層面之應用與效益
‧本場偕氣象局與農友座談,暢談氣象資源在農業上可能的應用 |
為了解農民在氣象層面需求,本場與中央氣象局於10月15日辦理座談會,與農民面對面暢談現有氣象服務,以及未來可合作之處。
由於氣候與許多產業息息相關,氣象局因而希望能和不同領域合作,尤其在農業部分,在省府時代即設有農業氣象站,且近年因暖化等因素導致氣候極端且不穩定,直接影響到農作物收成,因此氣象局首先針對農產業進行氣象服務諮詢,讓氣象可與農業相關試驗相印證,為農民進行更周延的服務。
本次座談會為農業界與氣象領域的專家和農友們互相交流,與會來賓包括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程家平主任、預報中心黃椿喜課長、氣象局花蓮氣象站陳世嵐主任、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農業及環境科學院耿旭教授等貴賓,以及公所、農會與農友代表。
座談首先邀請氣象局柳再明簡任技正說明「農業氣象觀測網之相關服務」,他表示農友除可至農業氣象網查詢氣象預報,目前農委會也建立了田邊好幫手的網站及APP,讓農友可以手機等媒介即時了解氣象資訊。黃椿喜課長則報告「最新的氣象預報資料服務」,氣象局已從過去的縣市預報進而發佈鄉鎮預報、增加預報項目,並在預報文字亦口語化避免艱深的專有名詞。
本場水稻研究室林泰佑助理研究員,發表「水稻栽培對氣象資訊的需求及應用」、楊素絲副研究員簡報「蔬菜(青蔥)栽培對氣象資訊的需求及應用」,以及劉啟祥助理研究員演講「果樹(文旦)栽培對氣象資訊的需求及應用」,讓在場氣象專家瞭解作物生長與氣候有關之條件,相信對於之後合作必有助益。
其後座談本場研究人員提出,轄區部分地區微氣候差異甚大,是否可針對作物密集地區設調查點,另外目前預報時間只有7天,希望可增加預報天數以利農時。氣象局程主任表示,目前要廣設調查站將受限於經費,因此可利用目前天災敏感地區的監測點,將其雨量站慢慢擴充成氣象站,並與農業結合。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希望未來不只有鄉鎮預報,更進一步有作物預報,並開發防災系統,讓農民能積極預防災害。對於跨域合作他亦十分樂見,在透過與氣象局的密切合作、持續建立基礎工作,未來將更瞭解農業氣象與生產上可茲研究因應的對策方案。
落實地產地消 田媽媽經營在地特色風味
‧學員熱烈與花蓮好事集洪廷岡料理顧問互動,鼓勵學員享受料理樂趣 |
為提升田媽媽經營管理技巧,以及宣導田媽媽品牌特色,本場10月8、9日分別於花蓮縣壽豐鄉農會及宜蘭縣宜蘭市農會辦理「103年度田媽媽經營管理養成培育暨地方特色料理研習」。
研習內容包括田媽媽品牌介紹及輔導機制、在地風味食材介紹,以及料理示範等。「田媽媽」是農委會輔導農村婦女利用在地農產品為素材,設計開發具地方特色的風味料理與加工產品,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吳文智老師,是農委會田媽媽輔導委員,他介紹田媽媽品牌與輔導機制,並鼓勵在場學員運用個人專長及團隊經營力量成立田媽媽班。
本場另邀請壽豐鄉農會及員山鄉花泉休閒農場,分享經營田媽媽班的經營經驗,對於田媽媽班的輔導,本場將持續協助有意願的家政班、農場及原鄉部落等成立田媽媽班,促進農村產業發展。
在推廣在地健康料理方面,本場邀請花蓮好事集洪廷岡料理顧問,分享保留原味又兼具視覺美感的幸福料理,對於油品及調味料的使用,也呼應目前新聞報導食用安全,挑選具備信譽與對品質堅持的廠商,就能將食物的美味昇華。他並引導學員們說出對料理的初衷,鼓勵學員享受料理的樂趣,也藉由讓學員畫畫,分享料理對家人的重要性。
花蓮市農會的家政媽媽說,因為家人生了一場大病,她開始對飲食的健康與安全非常重視,開啟了自己種菜與料理的幸福家庭生活,其他學員也分享了他們對料理的熱情。最後也邀請家政媽媽示範在地食材料理,壽豐鄉農會家政媽媽游秀美利用在地的有機南瓜與黃金蜆製作出美味的濃湯最富創意。
本場邀請大家一起吃在地、吃當季,透過食農環境教育一起協助有機農業在花蓮、宜蘭持續發展,並結合休閒農業共創生產、生活與生態的三生一體產業,讓農村能夠成為有機樂活的原鄉。
快速繁殖國蘭種苗 本場開發組織培養技術
‧富山奇蝶,為國蘭花型變異之奇花類 |
為改善國蘭繁殖速度,並加強種苗品質,本場開發國蘭組織培養技術,使瓶苗生育整齊,並將自根莖分化芽體至獲得瓶苗的時間縮短至10個月,達到快速繁殖與穩定生產優質種苗的目標。
本場蘭陽分場開發作物組織培養技術,從台灣原生植物開始,跨足至國蘭產業。由於國蘭以分株繁殖為主,每株每年只能繁殖2至3株種苗,不僅繁殖速率緩慢,若再加上病蟲害管理不夠妥善,常伴隨著病毒感染與傳播的情形,雖然產業已應用組織培養技術來繁殖種苗,但所生產之組培瓶經常有根莖與瓶苗共存的情形,且培養耗費時間長。
本場進行多年研究,找出最適培養基等生育條件,依培養先後順序分為根莖培養、根莖分化芽體及芽體抽長三個階段。國蘭切芽或種子發芽後即長出「根莖」俗稱「龍根」,接著進入根莖培養階段。本階段以養成外觀粗壯、健康的根莖為目標,因粗壯且健康的根莖於添加適宜濃度的細胞分裂素培養下,其後續根莖分化成芽體的效果較為良好。最後進入芽體抽長階段,將芽體先培養於含細胞分裂素的適宜培養基下,經4個月培養後即可獲得株高8公分以上、生育整齊之組培苗。
本場透過無菌播種、切芽及各階段的培養方式與培養基配方之研發,建立完善之組織培養繁殖體系,應用本技術可生產整齊之組培苗,大幅改善瓶苗之品質,並加快繁殖速率。若搭配健康母本種源的妥善管理與生長點培養,將可解決病毒感染與傳播問題,以生產健康、質優的種苗,對以外銷為主之國蘭產業助益甚大。欲更詳細了解本技術的民眾,可洽詢本場蘭陽分場03-9899707陳季呈副研究員。
近十單位來場取經
本場分享政府服務品質獎獲獎經驗
‧包括中壢市公所,目前已有9個機關來場參訪取經,期望對民眾有更好的服務 |
本場榮獲第六屆政府服務品質殊榮,許多花蓮在地機構以及農委會所屬單位,陸續來場拜訪、聽取獲獎經驗,本場對到訪貴賓均熱誠以待,毫不藏私與其分享「主動出擊、不等待」的服務秘訣。
截至目前為止,花蓮縣在地公部門包括花蓮郵局、交通部航港局東部航運中心、健保署東區業務組以及花蓮監理站來訪,農委會所屬機關則有農糧署東區分署、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以及水保局台中分局及花蓮分局,另10月3日中壢市公所率數十人聆聽獲獎分享簡報,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嘉義分署則預定104年1月6日來場。
國發會社會發展處莊麗蘭副處長,在東區成果發表會表示,自政府服務品質獎實施以來,大大提升政府機關之服務品質,而好還要更好,因此本屆評選主軸在於「主動、貼心,為民眾著想」,她期勉未來公部門不論是否參獎,都應以此初心來服務民眾。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服務不是為參獎,更須內化進入機關同仁的心與行動裡!在民眾對公務員及公務機關高度期待與要求的時代,大家更應具高度熱忱,不只做得好,還要創新。他勉勵同仁在原本工作範圍與職責外,應要多思考:如何多做一點,更貼近民眾的需求,更方便民眾需要,才是獲獎最大意義與收穫。
103年12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作物別 | 病蟲害種類 | 時 期 |
---|---|---|
雜糧、蔬菜 | 斜紋夜盜蟲 | 全月 |
蔬菜、瓜果 | 銀葉粉蝨 | 全月 |
十字花科蔬菜 | 小菜蛾 | 全月 |
紋白蝶 | 全月 | |
蚜蟲類 | 全月 | |
韭菜、青蔥 | 锈病 | 全月 |
青蔥 | 疫病 | 全月 |
甜菜夜蛾 | 上旬 | |
番茄 | 晚疫病 | 下旬 |
柑桔類 | 果實蠅 | 全月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