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178期-2015.5
![]() |
第178期|2015.5月號|PDF檔下載 |
本場調查東部水稻田區,發現2種無脊椎動物-橙瓢蟲、長腳蛛廣泛分佈其中,因此結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之綠色保育標章,以此2種捕食性天敵為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不僅擴大綠色保育標章保育對象,亦是國內以「棲地環境營造」作為綠色保育驗證標準的首例,在有機農業更是重大突破。 不僅止於有機驗證 本場發展有機農業至今21年,自83年開始水稻有機轉作,各式相關研究如雨後春筍建立,92年本場將有機初級生產跨到加工及休閒產業,於富里鄉羅山村成立全國第一個有機村落,直至目前有機水稻面積宜蘭、花蓮2縣佔全國53%,不論在食品安全或是維護生態環境,均有長足貢獻。 然而有機農業卻不僅止於符合有機驗證,與自然共存共榮也不該只是口號,本場從營造天敵的家開始,於田區四周種植綠籬以及輔導農友於田埂種植草花,以供天敵棲息,使其協助農友防治田區害蟲、試圖減少有機資材的使用。 以水稻為例,本場於壽豐鄉水稻田區種植開花植物馬利筋,試驗結果顯示飛蝨發生率於對照區,是試驗區的2.4-3倍,成功證實捕食性天敵可抑制田區害蟲數量。另本場於新社水稻田區之田埂種植萬壽菊,調查發現試驗田區內的天敵-寄生蜂、瓢蟲,數量高於慣行田區,且飛蝨數量較慣行田區少20%。 建立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 在有機農業的廣泛研究中,有機環境中生物多樣性應較慣行田區為高,因此在進行天敵棲地環境營造的同時,本場范美玲副場長自101年起,調查有機水稻田與慣行水稻田之間的生物多樣性差異,並以數量龐大、生活史短且廣泛分佈於稻田中的無脊椎動物群聚作為研究對象。 針對稻株地上部進行掃網採樣,經過鑑定和統計分析,其中扮演次級消費者以上之天敵物種,在有機田區較慣行田,不論是物種數或是個體數均較多,而這些各式各樣的物種當中,其中日本長腳蛛、橙瓢蟲等天敵物種被認為具代表性。 因為此2種的數量,與其他被調查到的物種數量成正相關,同時由於牠們都是容易觀察且對農藥敏感的物種,一旦有不當操作或噴灑農藥等干擾,數量上便會大幅減少,因此可作為監測田區生態的指標,農民亦可自行檢視牠們在稻田出沒的情況。 發揚綠色保育精神 在確認橙瓢蟲及長腳蛛可作為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後,本場與慈心基金會合作,將其納入基金會綠色保育標章驗證標準,使之自單一物種保育擴大為棲地環境營造,自104年新增後,銀川有機農場7位農友搶先參與,面積共6.5公頃。 「綠保工作雖然一開始很辛苦,但之後不但節省田埂除草工作,田間瓢蟲增多、飛蝨變少,成效顯而易見。」回鄉從事有機耕作15年的潘俊昇農友表示,過去為防治病蟲害,不免施用有機資材,雖然害蟲減少了,但益蟲也減少了,現在減少人為干擾後,害蟲益蟲相互平衡,農事工作也輕鬆許多。 銀川負責人梁美智女士感謝慈心基金會及本場之協助,她表示早期有機農業對待昆蟲態度是敵對的,而今綠保標章的精神是溫和、和平共存的,尤其是目前氣候多變,唯有多觀察自然、順應環境,才有圓滿的收穫。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有機農業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安心,但更應該兼顧生態及農業生產,本場近年自有機基礎研究外,逐漸步入生態服務型農業領域,建立生物多樣性指標物種是有機農業的重大突破,且使綠保標章規範更加完備、落實於田間,真正發揮有機農業本質精神,利於友善環境的推展。
|
農委會輔導處張致盛處長 關心青年農民
|
![]() |
‧輔導處張致盛處長(左四)勉勵青農建立品牌、走向農企業,並回歸農村帶動地區農業發展 |
為了解花蓮地區青年農民經營現況,農委會輔導處張致盛處長攜郭坤峯科長以及楊欣佳技正,實地參訪黃彥儒、趙俐雅以及盧紀燁之農場及營業所,並與其他5位青農進行面對面座談。
這次參觀田區,主要為黃彥儒及趙俐雅的大豆田,他們曾參加本場舉辦之農民學院雜糧與有機農業課程,對於從農資歷較淺的2人,除了向父母或友人學習,是難得正規習得理論與實務的機會,也引起他們種植大豆的興趣。張處長以他過去農家子弟的經驗,傳授許多栽培與除草技巧,並切身了解青農目前遭遇的問題。
盧紀燁以「生產型態農業社會企業」為經營理念之壽豐印象,目前已成為東西部鄉鎮優質農產品的展售平台,而他這幾年累積下來的經驗,給予共同奮鬥之青農夥伴極具前瞻性的典範,意即應打破生產者、中間通路商、消費者之傳統產銷模式,建立結合生產者形成大盤商的生產型農企業,穩定價格,掌握金流、物流、客服及包裝,並以股東制度分享利潤。他估算台灣蔬果交易金額一年至少3,000億台幣,故勉勵青農應集結起來,以其5%-150億為營業目標。
張處長表示農委會輔導青年農民,並非只是降低從農者年齡,而是希望整個農業有更進步的發展。他期勉青農應自豪於自身的農業生產技術,因為農業也是一門專業,並且應有合理的收益,不應輸給其他行業。
除此之外農委會鼓勵青農建立品牌、發展農企業,並帶動地區農業發展。由於目前消費市場著重包裝行銷,青農亦應了解相關技巧,改變外界對農民的既有印象。
在農業勞動力問題,張處長向趙俐雅了解打工換宿是否有助於解決農村缺工問題,就過去經驗來看,由於打工者技術不成熟,初期會耗費農友更多時間,因此趙俐雅建議應限制時間,至少要7天甚至1個月以上,對農場才有真正的助益。
由於許多青農均一人身兼數職,並且時間多耗費在除草等勞動上,對於未來走向模糊不確定,盧紀燁表示每位青農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他建議應審視生產流程,看哪個階段精力耗損最大,並從中解決。另張處長亦對於貸款利率及農民保險等問題提出回應,期望青農應對自家農場經營的各面向進行客觀評估,並且在農業找到自身價值。
標竿學習助青農 行萬里拓眼界
![]() |
‧石資中心服務農友包裝、行銷,並成立後山‧山後故事館,陳列農產品商品化成果 |
4月22日本場舉辦青年農民學標竿學習活動,邀請轄內百大專案輔導青年農民,以及其他有興趣的青農至奇萊美地、仁誠農場以及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進行參訪及交流。
青年從農經驗深淺不一,故本場特別安排第一站於壽豐鄉奇萊美地,以「有機夢」為題與負責人蔡志峰董事長進行交流。他表示有機夢雖非一蹴可及,但也不是遙不可及,只要認為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自然會產生使命感,而有感動後也要有行動,從農田找到尊嚴與價值,在有機農業自會找到幸福之路。
奇萊美地總面積50-60公頃,成立時間不過2年,蔡董笑稱自己在農業還是小學生階段,但他以立川漁場從初級生產、加工到休閒旅遊的成功經驗,戮力創造有機農業六級化,他表示未來奇萊美地將是一個平台,歡迎新夥伴加入,一同創造有機的價值。
在有夢之後,就該了解有機農業的現實。仁誠農場廖中豪從事有機農業8年,長久經營下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他向在場青農建議,不要急著當家做主,趁著年輕多出去外面有機農場學習,至少累積1-3年的經驗,並且多與其他農友交流,尤其是慣行農法的農友,也許只是對方一個想法、經驗,自己將會獲得極大啟發。
隨後廖中豪提點,一般有機農產品多重質不重量,但他認為這是錯的,只要栽培技術得宜,有機一樣可以兼顧品質及產量,惟有提高產量、才能創造利潤。
而收穫後或農產加工成品,該如何包裝及行銷,石材暨資源產業研究發展中心或許可助農友一臂之力。石資中心以最後一哩的概念,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協助農友將產品加工,並透過包裝設計傳達產品價值,期望解決農業的產銷問題,並於今年3月成立後山‧山後故事館,陳列東部地區優質農特產品及文創產品,增加其能見度。
本場黃鵬場長鼓勵青農,除農事工作外,有機會應多走出田間,到外面吸收新知識、認識新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必會蹦出新想法,唯有創新的經營觀念,才能打造出屬於農產業的藍海,本場舉辦此次標竿學習,就是希望邀集花宜地區的青農能相互結識、互相交流,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
黃豆外觀 無關基改或非基改
![]() |
‧大豆外觀受品種影響,與基因改造及栽培方式並無關係。圖為大豆花蓮1號,其種臍為褐色 |
基因改造之農產品可由外觀辨別,這絕對是以訛傳訛、積非成是的說法,事實上,農作物外觀主要受品種影響,以黃豆為例,無論有沒有黑點,均無法以肉眼分辨是否是經過基因工程改造。
黃豆黑點其實是種臍,是種子成熟脫離果實後種柄於種子留下的痕跡,黃豆種臍顏色包括黑色、褐色、灰色及黃色,就像是人的肚臍一樣,是黃豆在豆莢內接受植株養分的管道,種臍之顏色有或無,是品種的特性,與基改或非基改黃豆、有機黃豆或一般傳統栽培黃豆無關。
目前市面上對於基改及非基改的大豆均有銷售,但相較之下,兩者有明顯價差,非基改大豆價格會較高,這是消費者可評估的項目之一,另外國內目前對於基改作物把關甚嚴、嚴禁種植,因此只要購買台灣種植生產的大豆,應為非基改大豆。
本場育成的大豆花蓮1號,為非基因改良黃豆,種臍就是褐色,其植株適合東部地區栽培,亦適合有機栽培,是本場積極推動的大豆品種。
為配合活化休耕農地政策,本場在轄區推廣有機栽培大豆花蓮1號,建立大豆有機栽培生產模式,生產安全、品質佳且非基因改造的國產有機黃豆,提供消費者健康優質黃豆產品,減少進口依賴,也可以讓農業耕作環境能永續發展。
三星有機梨農廖俊欽 防病驅蟲有一套
![]() |
‧廖俊欽農友(右)與母親堅守高接梨有機栽培12年,對病蟲害防治極有心得 |
宜蘭縣三星鄉高接梨是鄉內高經濟作物,雖然產值高,但栽培條件也高,尤其病蟲害防治不易,因此多為慣行農法,其中日森果園廖俊欽是少數以有機農法栽培之高接梨農友,其園區也是場內進行梨黑星病等有機防治的試驗基地。
踏入採收期將至的高接梨園,廖俊欽仍是一如往昔的在田間忙碌,已有12年有機栽培經驗的他,對梨樹栽培生育管理得心應手,尤其在病蟲害方面,幾乎已有一定防治之道。「蚜蟲、梨小食心蟲還有梨黑星病,是高接梨的三大剋星。」他表示,梨樹病蟲害不少,但他對於前二項已摸索出應對方法,並且成效顯著。
針對蚜蟲,廖俊欽自行配置菸草浸液,其中所含之尼古丁,對昆蟲具胃毒、接觸毒及燻蒸毒,他取乾菸草葉片1公斤,浸泡於25公升水中靜置過夜後噴施於梨樹上,本場植保研究室主持人蔡依真補充,可適量添加展著劑(如:無患子)以增加菸草浸液與蚜蟲的接觸面積。
屬於世界重要害蟲之一的梨小食心蟲,讓廖俊欽每年因此損失至少三成,蔡依真自101年開始於其果園全年設置性費洛蒙陷阱,進行蟲口調查及誘殺,經三年設置下來,再加以配合蘇力菌等植物保護資材的預先防治,已有效降低蟲害發生約至一成以下,另為增加防治完整性,除在有機果園應用此項技術,亦主動於其他慣行果園、管理園週遭之廢園設置性費洛蒙,用以監測成蟲密度、進行防治。
除此之外,廖俊欽還有自己發明的辦法:「套袋」。他在開花後一個月即進行套袋,較之平常至少提早3-4周,本場推測,梨小食心蟲從新稍葉柄開始入侵,隨後才危害小果果實,因此提早套袋或許可行預防功效、降低危害率。
至於梨黑星病,廖俊欽將樹間枝芽撥開後露出漆黑的葉柄說:「這梨黑星病,目前沒藥醫阿!」這農藥都不容易防治的病,在有機栽培上更難,蔡依真自101年開始進行梨黑星病有機防治試驗,於有機及慣行果園施用亞磷酸、枯草桿菌、葵花油乳化液等安全性較高之非農藥資材,於發病初期便噴施預防,3年試驗下來有一定之防治效果。
廖俊欽綜合這幾年的經驗,了解作物有機病蟲害首重預防,而果園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便是清園。不論是哪種病蟲害,均有潛藏在枝條越冬的可能,因此在秋冬季整枝修剪後,必須把枝條移出園區進行銷毀。而自103年起不論有機或慣行,非農業資材的使用在果園評鑑時為一項重要評估項目,本場呼籲農友自生產管理做起,多加重視食安。
賀 本場稻作研究室黃佳興助理研究員
榮獲台灣農藝學會個人事業成就獎
![]() |
‧本場黃佳興助理研究員(右)獲獎 |
本場稻作研究室黃佳興助理研究員,近年育成水稻新品種花蓮22、23及24號,並完成水稻花蓮23號稻種繁殖及採種技術非專屬授權予宜蘭縣五結鄉及冬山鄉農會,利用稻田彩繪幫助五結農會建立夢田越光米品牌形象,另與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於宜蘭縣綠色博覽會進行稻田彩繪,以推廣水稻多元化利用。
配合政策,黃佳興積極輔導農友進行水稻合理化施肥,並藉由觀摩會推廣相關技術,以提升轄區農友水稻栽培技術;在原鄉部落輔導,如宜蘭樂水、花蓮織羅及水璉等部落積極輔導農民,以提升原鄉農民水稻栽培技術及轉型水稻有機栽培,使農民逐漸朝向更優質及友善環境的栽培方式,今獲台灣農藝學會頒發個人事業成就獎,是實至名歸。
花蓮縣議會農業小組 來場關心花蓮農業發展
![]() |
‧花蓮縣議會農業小組委員,來場了解本場對花蓮原住民農業輔導現況 |
為關心花蓮縣農業發展,花蓮縣議會農業小組4月21日來場,針對雜糧作物推廣,及原住民農業等議題進行座談。
花蓮縣議會農業小組召集人潘富民議員表示,議會農業小組關心花蓮農民及農產業,定期考察花蓮縣農業單位,並特別了解中央駐地方單位對農友之服務,做為中央政府、縣府,以及農民之間的橋梁。
在座談中,議員們建議本場,除了目前政府有補助之休耕地活化轉/契作物,可多推廣其他多樣化特色作物,讓農友有更多選擇。另議員們亦對原住民農產業輔導很有興趣,陳建忠議員提出德武地區特產金多爾筍,6-11月的產期和剛好與其他筍類錯開,是值得發展的地區特產,而原住民在銷售上多處於弱勢,希望本場可協助改善。
本場黃鵬場長表示場內積極配合政府休耕地活化政策,進行油茶、大豆等雜糧作物輔導,另原民農業輔導,強調原鄉特色及文化獨特性,鼓勵原住民符合有機栽培耕作規範並申請驗證,目前本場陸續輔導20個部落,已建立SOP流程、設立連絡窗口,從生產技術、加工到生態解說旅遊等層面,促進原鄉產業加值、造福原住民農友。
本場人事異動及新進人員介紹
![]() |
‧農業推廣課農經研究室主持人孫正華助理研究員 |
邱淑媛助理研究員調陞副研究員兼作物環境課課長
孫正華助理研究員兼農經研究室主持人
※學歷: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博士
※經歷:91年基層特考三級考試合格,花蓮縣動植物防疫所植物防疫股股長
※工作職掌
•農業經營、地產地消
•104年5月1日到職
•電話:(03)852-1108轉190
加強輔導宜蘭地區農產業工作
為加強輔導宜蘭地區稻作生產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本場稻作及植保研究室,即日起於宜蘭地區駐診天數調整為每周2日,為宜蘭地區農友擴大提供水稻栽培技術輔導,以及農作物病蟲害診斷服務。
植保研究室每周星期二、三定期駐診,星期二維持分場駐診,星期三安排核心青農輔導及視農友需要,協同稻作研究室拜訪農民。稻作研究室每周三、四定期輔導,星期四輪排1-2鄉鎮稻米產銷班進行栽培技術輔導,除定期駐診輔導外,不定期派員參加教育訓練講習及班會。農業推廣課今年預定於宜蘭辦理3場次農民學院進階選修訓練,歡迎宜蘭農友多加利用。
104年6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作物別 | 病蟲害種類 | 時 期 |
---|---|---|
水稻 | 穗稻熱病 | 全月 |
螟蟲(一點螟、二化螟) | 中上旬 | |
紋枯病、白葉枯病 | 全月 | |
玉米 | 玉米螟 | 全月 |
雜糧、蔬菜 | 斜紋夜盜蟲 | 全月 |
落花生 | 小綠浮塵子、葉斑病 | 全月 |
芋 | 疫病 | 全月 |
青蔥 | 甜菜葉蛾 | 全月 |
蔬菜、瓜果 | 銀葉粉蝨 | 全月 |
十字花科、蔬菜 | 黃條葉蚤 | 全月 |
柑桔類 文旦 |
锈蜱 | 全月 |
星天牛 | 全月 | |
果樹類 | 果實蠅 | 全月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