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情月刊第186期-2016.1
第186期|2016.1月號| PDF檔下載 |
本年度原住民農業專業訓練《原民行動教室》已開課,和往年不同,今年從1月份即開始上課,並且宜蘭花蓮地區總班數較往年多,增至14班,報名可至本場官網下載報名表。 本場規劃行動教室課程,係依部落由下而上之上課需求,並從104年即開始著手規劃辦理,由本場各部落輔導員推薦開課班別,經內部討論後共計規劃了14場次之部落農業專業訓練課程,接著輔導員與農業推廣課共同規劃訓練內容,依部落的農產業特性及發展階段,精心規劃了符合部落現況的課程,確實反映族人對課程的需求,讓部落可解決在農業上遭遇的問題。 課程內容產業包含水稻、蔬菜、雜糧、油茶、果樹、金針等,除了栽培管理之一級生產技術,另包括加工、品牌行銷等二、三級產業等部落迫切需要之知識。在栽培農法上,大部份班別都安排有機栽培模式,可見原鄉對友善農法已逐漸接受,亦為部落農產業開闢新的契機。 本場105年原住民行動教室目前已開班,歡迎族人及有興趣人士踴躍報名參加,敬請上本場網站( index.php)近期活動下載報名表並傳真(03-8534640),以免向隅。
|
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
|
‧本場研發之大豆初級選別機除大豆外,亦可挑選紅豆及豌豆,本機目前已納入小型農機具補助,有意購買者請儘快申請 |
受到農友熱烈歡迎的大豆初級選別機,今已納入農糧署小型農機具補助範圍,補助1/3的金額讓農友負擔更輕鬆。
本場研發之大豆初級選別機已順利技術移轉,根據農糧署統計全國已販售超過25台,顯見大大解決小農挑豆困難。為減低農友負擔以及推廣本機,農糧署已將其納入小型農機具補助範圍,預計未來可有更多農友受益,並且提升國內雜糧產業之產值。
另外根據本場測試,本機除挑選大豆外,亦可選別紅豆以及豌豆,大大擴大產業使用,例如花蓮青年農民王彥堂與夥伴生產紅豆,目前已順利選別完成;宜蘭食品業者因為自行孵育豌豆苗,故而需要挑選品質良好的豌豆種子,在農機展覽看到本機並經測試後亦欣然購入。
本場農機研究室表示,不同作物選別只需要調整部分零件,均註明在操作手冊上,農民可自行調整。另為強化本機功能,本場已朝粒徑選擇進行試驗,預計未來將可選別、分級一次完成。
部落農業永續發展 本場原鄉輔導一步一腳印
‧部落窗口熱忱輔導與陪伴一步步建立部落族人發展農業的信心 |
為協助轄區原鄉部落農產業發展,本場建立輔導流程並發展獨特輔導方式,包括「行動教室」、「一部落一窗口」等,現地且客製化的輔導,讓原鄉農友可享有即時且高品質的輔導資源。本場目前已盤點出33個具農產業發展潛力部落,並選定20個部落重點輔導,成為第一批原民農產業建立先驅。
本場針對部落需求,深入部落進行教育訓練課程,自101至104年共舉辦43場次、參與人次達1,885人,因課程主題切合農民實際需求而深受好評。在技術輔導方面,建立部落窗口,每個部落與本場都有對口的研究人員,問題可有效且直接的解決,而客製化的栽培技術輔導,在港口、新社等部落已有成功的復耕經驗,並順利複製到其他部落。
以花蓮縣玉里鎮稻米產銷班第13班為例,該班104年榮獲優良農業產銷班,其後主動提出轉作有機的嘗試,因此本場立即籌組輔導團隊,針對班內各面向與缺口進行分析與策略規劃,立即完成有機轉作的田區規劃與專屬講習會的敲定,掌握產業發展時機、帶動部落產業發展。
除了初級生產輔導外,更針對原民特色作物開發新的食品加工技術,並輔導部落產銷組織的經營管理。另外針對部落之休閒旅遊三級產業,本場持續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實地遊程設計、食農教育等,期望建構及串連部落六級化產業發展。
為進一步完整蒐集及保存原鄉珍貴的特色種原,同時研究與發展原鄉特色作物有機栽培技術,本場於104年成立原住民農業研究室,首先穩定部落一級產業之發展,例如紅糯米、中草藥、野菜、雜糧的有機栽培技術,並自部落蒐集原鄉野菜種原,協助其種原保存、純化及擴大,讓傳統作物藉由食品加工改良而有更佳創新之產品。
因為部分部落成功經驗,帶動鄰近部落紛紛加入,例如花蓮縣光復鄉的邦查農場,在多面向的輔導下克服有機栽培的技術困難,甚至成立共同行銷平台,造福鄰近部落投入復耕。港口、靜浦及新社部落有機水稻復耕成功的經驗,以及新穎的生態農法概念,恰好與傳統尊重土地與環境的部落耕作精神不謀而合,也吸引年輕人回流重拾農耕文化。
隨著本場與其他農政單位、農民及民間團體之投入下,轄內部落的農業發展已逐漸形成亮點,成為地方的活力產業。相信這些原鄉部落在經過農產業轉型與輔導後,能帶動鄰近原鄉部落共同投入,達到原鄉部落農產業永續發展的目的。
走入原鄉 體驗原住民部落純樸之美
‧本場協同陪伴師,與部落夥伴共同挖掘出屬於自己的傳統作物及文化故事 |
位於大山大海間的原民部落,不論是自然環境或是傳統人文,都有著迥異於常的風情,因此部落旅遊在近年逐漸興盛。本場為推動部落農產業六級化,選定8個具農業旅遊潛力部落,規劃專屬於部落的特色農業旅遊套裝行程。
宜蘭大同》樂水部落-泰雅獵人生活
泰雅GAGA精神,簡單來說是人和自然共存的方式,是泰雅族獨有的文化及生活規則,因此樂水部落以此為旅遊特點,納入部落農業資源-有機米以及紅肉李,轉化為泰雅獵場生態體驗,如製作陷阱、射箭等,並將自然環境結合文化元素進行包裝,讓遊客可暢遊樂水秘境。
由於樂水部落自97年即開始經營休閒旅遊產業,經由本次輔導後,部落再次重新規劃行程朝精緻化發展,提升旅遊價值、限制人數,讓價格提升、品質加分。另外為提升紅肉李價值,部落部分農友轉型有機栽培,並因為產季短,本場輔導其進行有機加工,未來可發展部落專屬伴手禮以及遊客DIY體驗。
宜蘭大同》松羅部落-狩獵生態體驗
位於著名景點太平山、武陵農場以及馬告生態公園的中繼站,松羅部落過去因為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休閒產業發展僅限於民宿與餐廳經營,在本場、陪伴師與部落共同討論下,以泰雅族的狩獵文化、椴木香菇、松羅國家步道等在地特色,規劃出2天1夜的行程。
活動特別安排從下午2點開始,讓遊客在一遊蘭陽平原後,還能品嚐道地的泰雅美食,體驗狩獵生活則是遊程重點,族人將安排遊客前往獸徑體驗,晚上則逕行松羅國家步道夜間觀察,結合族人豐富的田野知識,完美結束松羅狩獵生態體驗。
花蓮光復》太巴塱部落-部落料理廚房
光復鄉是花蓮水稻重要產區之一,其中太巴塱部落特有的紅香糯獨步全台,因此部落以此為重點,從作物生產開始延伸到祭祀文化、料理以及休閒旅遊。除了休閒旅遊,另外包括綠色餐飲輔導,2者相輔相成,讓紅糯米以及料理成為部落的旅遊重點。
本場協助其以小型團體為主,規劃紅糯米生活館-料理廚房半日遊程體驗,進行原住民料理教學、部落巡禮兼採集野菜,並將收穫入菜、享用阿美族風味餐。
花蓮瑞穗》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鮮採鮮食體驗
富興Lipahak生態農場鄰近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是一個注重生態與農業生產平衡場域,農場更透過合作公約吸引部落族人共同合作,以有機方式生產鳳梨、野菜、雜糧、玉米、水稻等多樣化作物,因此農場生態資源豐富,更以環頸雉作為綠色保育標章,再加上農友農業生態知識豐富,十分適合前往體驗深度農業之旅。
本場建議農場以小型團體為目標,規劃農場野菜拼盤農耕之旅、提升旅遊與農產品的連結,拉近消費者與農夫的距離。
花蓮瑞穗》奇美部落-阿美文化、農事體驗之旅
自詡為阿美族文化發源地的奇美部落,對於阿美傳統文化有很深刻的紀錄與傳承,再配合秀姑巒溪泛舟中繼站,讓部落觀光發展十分順利。近年部落自主意識崛起,開始自行發展文化泛舟、部落深度旅遊等體驗活動,並順勢帶入農業有機轉型,讓農業也成為部落旅遊重點之一。
因此本場以既有客群為目標,連結在地農產業,開發多元有機農產品-冬瓜、路蕎、洛神以及橄欖,規劃農事體驗活動,搭配阿美文化簡介、部落自然景觀導覽,以及精緻的風味餐點,提升泛舟旅遊淡季之收入。
花蓮玉里》織羅部落-葛鬱金體驗
織羅部落98年加入原民會重點部落計畫,開始積極推廣葛鬱金種植,因為省工、經濟價值高,吸引不少農友投入生產,並成立織羅葛鬱金農特產品企業社,讓葛鬱金與有機米以及金多兒筍成為織羅三寶,而葛鬱金產品更是廣受消費者歡迎而供不應求。
經過本場盤點發現,過去部落的旅遊行程多無法提升部落農產品銷售,且流暢度與趣味性均不高,而部落經過陪伴師案例啟發,自主研發葛鬱金柑橘果凍,因此在本場與部落共同討論下,規劃野菜摘採、葛鬱金粉加工等體驗活動,期望提升部落旅遊吸引力。
花蓮卓溪》南安部落-噹噹bui美食體驗
噹噹bui,意即為以風乾的硬質玉米搗碎後煮成玉米糊,是南安部落布農族傳統主食,原本只是族人不以為意的提及,在本場與部落共同討論下,發現這項傳統美食極具有部落文化特色,本場設計開發從剝苞穀、研磨碾製、過篩、煮食,成為有趣的體驗活動,透過部落耆老現場示範製作後,重現布農族的傳統主食文化。
花蓮富里》吉拉米代部落-吉哈拉艾文化景觀之旅
吉拉米代部落擁有小天祥之稱的峽谷地形,自然景觀豐富,本場在有機村輔導時即已納入富麗有機樂活群聚輔導之列,已協助其發展植染鴨蛋、阿美族傳統捕魚體驗等活動,增添部落旅遊的趣味,因此本次輔導案檢視原有行程,將之修改成更豐富、精緻的旅遊規劃。
在近半年的輔導下,本場為這些部落種下休閒旅遊產業種子,正熱切地成長茁壯,未來本場將朝包裝設計、伴手禮小舖的設置與佈置、更精緻的體驗活動開發、提升解說及服務品質、餐飲成本規劃等方向持續輔導,配合本場一、二級產業輔導,共同創造豐富的原鄉六級產業。
產地餐桌
連結食物與土地 本場輔導產地餐桌使用在地食材
提升民眾綠色飲食意識
‧本場輔導8家餐廳利用在地食材發展特色料理,假旺山休閒農場辦理成果發表會,現場包括農委會陳文德副主委(右三)、輔導處張致盛處長(左三)、東區分署陳啟榮分署長(右一)與本場黃鵬場長(右二)以及北區記者參與 |
為推廣農村地產地消、產地餐桌之理念,本場輔導在地餐廳使用在地食材,成為鏈結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平台,藉此縮短食物碳足跡旅程。本次共輔導轄區8家餐廳,以當歸、丹參及紅糯米為主題,協助其製作在地特色餐點,並於104年12月14日在宜蘭縣壯圍鄉旺山休閒農場辦理產地餐桌成果發表,邀請北部地區記者踩線、展現輔導成果。
使用產地的新鮮食材,將低碳安全飲食的概念,藉由專業的料理輔導師教導業者推行產地餐桌,是本次輔導的計畫目標。而本場提供的在地食材-當歸、丹參及紅糯米,各個餐廳均發揮食材的特性,製作出道道精彩的創意料理。
本次成果發表會假旺山休閒農場舉辦,該農場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瓜類品種,因此他們將南瓜等融入當歸、丹參及紅糯米,製作當歸南瓜pizza、當歸魚翅瓜湯、當歸南瓜蒸蛋、當歸南瓜滷肉、紅糯米海鮮南瓜盅及紅糯米南瓜牛奶等數道特色餐點。其中紅糯米南瓜牛奶,因為紅糯米耐咀嚼有粉圓般的口感,且有更多膳食纖維及花青素等營養,獲得一致好評。
參與本次輔導之餐廳除了旺山休閒農場外,另包括宜蘭冬山一佳村養生餐廳、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秀林鄉Giwas Ali、壽豐鄉樹屋、花蓮市Farmer's kitchen、秀林鄉達基力部落屋餐廳、吉安鄉欣圓餐廳,各有不同特色與風格,歡迎民眾前往品嘗。
本場與東華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參訪奇萊美地有機農場
‧本場與東華自資系許世璋主任(左三)等,建議奇萊美地未來可發揮濕地特色,打造有機生態場域 |
為使有機農場永續利用並滿足生態循環,本場黃鵬場長率研究人員與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許世璋主任、蔡建福及楊懿如老師,於1月6日至壽豐鄉奇萊美地有機農場,建議農場未來規劃方向。
在國外,許多先進的有機農場有著完整的生態系統服務,如生態綠籬提供天敵棲息、土壤健康利用讓農場生產可永續穩定。而除了生產以及生態服務外,有機農場更可成為療癒、工作假期等多功能場域。
因此許主任建議奇萊美地,除了生產外應著重體驗教育功能,在生態營造同時進行景觀營造,並將廁所、餐廳以及宿舍、會議或簡報室等基本設施均納入考量。楊老師則表示園區有許多濕地,可以突顯濕地特色、增加生物多樣性,並建議規劃生態池塘,使其吸引雁鴨以減少鄰近農田作物損失。
奇萊美地有機農場負責人蔡志峰董事長表示,農場經營秉持著順勢而為,不悖離周遭自然資源或突兀施作為原則。而本場與專家們建議,為維護多元地景,可將濕地系統、海岸山脈以及花蓮溪畔系統,納入農場整體規劃,統合營造本區獨有的農業生態系統。
105年2月 主要作物病蟲害預測
作物別 | 病蟲害種類 | 時 期 |
---|---|---|
水稻 | 水象鼻蟲、福壽螺 | 全月 |
立枯病 | 一期作低溫 | |
番茄 | 晚疫病 | 全月 |
蔬菜、瓜果 | 銀葉粉蝨 | 全月 |
青蔥、韭菜 | 锈病 | 全月 |
青蔥 | 潛蠅、菌核病 甜菜夜蛾 |
全月 |
葉菜類 | 小菜蛾、紋白蠂 黃條葉蚤、蚜蟲類 斜紋夜蛾 |
全月 |
果樹 | 果實蠅 | 全月 |
柑桔類 | 潛葉蛾、介殼蟲 | 下旬 |
梨 | 黑星病 | 下旬 |
洋香瓜 | 蔓枯病、露菌病 | 下旬 |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