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業專訊122期-有機作物育種、栽培與產業專輯2022.12
第122期|2022.12月出刊|本期PDF下載 |
|
||||
亞太糧肥技術中心關注百年品種吉野1號米
本場7 月27 日發表「吉野1 號米」新書後,陸續接獲許多迴響。9 月22 日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FFTC)張淑賢主任,攜渡邊朋也副主任及陳一心博士來場,了解吉野1 號在臺灣的發展歷史,並談及該品種可能的日本原產地-熊本縣,或許可從這裡再次尋根。 渡邊副主任首先對吉野1 號品種身世極有興趣,除了詢問吉野官營移民村、種植成功的時間及繁衍者等問題外,他表示日本目前也有持續在種植的百年水稻品種,一般都是釀製清酒的酒米。另外大家也討論到除了吉野1 號外,目前正復興部分古早種,如雄町及穗增等,也或許可以從吉野1 號可能的故鄉-熊本縣,以生物技術來鑑定尋找與其有親緣關係的古稻米。 這次本場挖掘吉野1 號米身世起落,已完成階段性任務,楊大吉副場長及宣大平秘書樂見其他有志者,未來能在日本挖掘更多關於吉野1 號的史料。 宣大平秘書亦表示場內持續保留吉野1號種源,除了延續百年品種的榮光外,更期待各界發揚利用。目前除了高餐大陳千浩老師將吉野1 號納入地酒計畫外,宜蘭中福酒廠、慢島生活及任永旭青農,也共同合作釀造清酒-漫慢白鷺,讓吉野1 號展現更多元風味。 |
||||
花蓮地區有機大豆栽培與抗裂莢育種作者:詹凱竣助理研究員、黃佳興助理研究員
前言 大豆為一年生豆科植物,在全世界,依種皮顏色、鮮食、加工目的及利用方式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品種,例如黃豆、黑豆、青皮豆、毛豆等。大豆種子內蛋白質含量相當高,加工產品的品質優良。然而,因市場需求高,國內大豆自給率不足以供應市場需求,故國內大豆幾乎完全仰賴進口。目前各試驗改良場所均投入優良大豆育種研究,各具特色,本場更有`花蓮1號´及`花蓮2號´兩個大豆品種,其中`花蓮1號´初期生長速度快且葉片較大,與雜草的競爭力較強,適合東部有機栽培,利用有機栽培生產出安全、品質佳且非基因改造的國產有機大豆,提供消費者優質健康的大豆農產品。 然而,大豆`花蓮1號´在花蓮地區春作栽培約於6-7月成熟,此時期常有早上出太陽,下午下雨的天氣型態,尤其在乾濕度變化大時,易出現所謂「裂莢」情形,導致採收前的田間損失。因此,抗裂莢的品種育成,是目前東部有機大豆產業急需的解方。 有機大豆栽培模式 根據栽培田區當地氣候、日照長短(光週期)及土壤等環境因子評估,來選擇較適合栽培的品種,是有機大豆生產的首要重點。目前在花蓮地區,有機大豆品種以`花蓮1號´為大宗,以下將有機大豆栽培管理要點簡單敘述: 一、整地 建議種植前,田區應翻耕一至二次,減少日後雜草過多影響管理難度,建議於整地後同時在田區四周規劃排水邊溝,避免田區積水。 二、播種適期 東部地區大豆播種期以春作(2-3月)及秋作(8月下旬至9月)為主,然秋作常因颱風豪雨造成災害,因此尤以春作為大宗。同時,不宜過早播種,防止成熟期遇梅雨造成損失。 |
||||
友旺南瓜有機栽培介紹作者:王啓正 副研究員
前言 110 年農情報告資訊網顯示南瓜栽培面積達5,144 公頃,產量達7 萬8 千公噸,然而南瓜病毒病害近年來日漸嚴重,主要的病毒病害為蚜蟲傳播的矮南瓜黃化嵌紋病毒(ZYMV)、胡瓜嵌紋病毒(CMV)、木瓜輪點病毒W 系統(PRSV-W)及由粉蝨傳播的南瓜捲葉菲律賓病毒(SLCPhV)、番茄捲葉新德里病毒(ToLCNDV)。因此本場與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合作進行中國南瓜抗病毒育種,經過多年的試驗,終於育出抗CMV、PRSV-W 及抗ZYMV 的南瓜新品種 花蓮亞蔬2 號- 友旺´(友旺南瓜)。本品種對其他病害如疫病、蔓枯病及白粉病有不錯的耐病性,可減少農藥防治,十分適合有機及友善農業栽植。 友旺南瓜有機栽培要點 一、 適宜的栽培時期 友旺南瓜雖然具有耐熱性,但因高溫時病蟲害較多,仍需選擇涼溫、少雨的季節栽培,建議以有機栽培方法春作定植時期不晚於3 月中旬,秋作定植期在10 月之後為宜。 二、 育苗 友旺南瓜種子播種前必須先以50℃溫湯消毒10分鐘,流水浸種8-10小時,再以濕毛巾或濕紙巾包覆,再置於溫度25-30℃暗處催芽12-18小時,若有恆溫培養箱則可置於30℃中,直到胚根突出種子即可進行播種。育苗使用50孔塑膠穴盤,栽培介質為泥炭土混合少許珍珠石為宜,等到苗有3-4片本葉再行定植。育苗時可每周一次施以黃腐酸鉀、液化芽孢桿菌或木黴菌1,000倍,以利根系生長。 |
||||
花蓮有機食用百合產業介紹作者:張芝蓉 助理研究員
前言 食用百合為百合科百合屬,多年生球根地下芽植物,食用百合地下部鱗莖為無皮鱗莖,係由多層的鱗片以及短縮莖或莖盤所組成,鱗莖為球狀,直徑越大就越扁平,鱗片有橢圓、披針形及倒披針形,其顏色因種類不同常見有白色、黃色、紫紅色等,鱗莖具有貯藏養分及水分功能。在台灣食用百合生產地區集中於花蓮壽豐鄉,主要以有機栽培生產為主,生產面積約2 公頃,以提供新鮮地下部鱗莖作為蔬菜食用,因具有鮮甜口感,可做成甜品、沙拉、炒熟或湯品入菜,受到廣大民眾喜愛。百合成分有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胺基酸等物質,營養價值高,依據本草綱目記載具有化痰止咳、補中益氣、寧心安神、清心除煩等功效。食用百合分布廣且品種多,市面常見如日本北海道進口的白銀百合,及大陸進口的宜興百合、蘭州百合、龍牙百合及川百合等。 花蓮地區食用百合栽培現況 本場致力於有機食用百合的研究,從栽培品種當中篩選出適合於花蓮栽培的食用百合,使百合花不僅僅具有觀賞價值,高營養且滋味甜美的百合鱗莖,更可供作料理食材,使其經濟效益大為提昇,已推廣轄區佳豐有機農場及江玉寶有機農場,建立有機栽培模式,以供應市場需求。 佳豐有機農場是花蓮縣有機蔬菜的先驅,是縣內營養午餐的供應農場,由農場主人李家豐及畢業後回鄉繼承衣缽的兒子李菡茂共同經營,致力投入有機栽培蔬菜,李家豐農友堅持有機的耕耘,更讓他榮獲2018年農委會全國十大神農殊榮,其農場最受市場歡迎蔬果就是有機食用百合,目前每年穩定1公頃以上的有機食用百合生產面積,以露地田間有機栽培為主要生產模式。 江玉寶有機農場堅持種植有機作物,農場主人江玉寶從建立有機農業生產,進而轉型為體驗式有機農場,教育民眾有機栽培健康的理念,農友江玉寶更是將有機百合帶入總統國宴料理食材的職人,其生產的有機食用百合於2008年及2016年皆為總統就職國宴的指定食材,農場生產的有機食用百合以露地及溫室栽培為主,每年生產面積達1公頃。 |
||||
花蓮地區大麥栽培初探作者:黃佳興助理研究員、李睿家助理研究員
前言 「大麥」對生長在亞熱帶的大部份台灣人而言,相較於舉目可見的水稻,並不是很了解,甚至不知道大麥能做什麼,更別說看過大麥田的幾乎只有少數老一輩的人才有,但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常接觸到大麥的產品,因為,不論是啤酒或是威士忌,在製造過程中,通常少不了大麥。近年國內外興起的精釀啤酒風潮,讓許多人知道大麥芽是在精釀啤酒釀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料,因此,若能使用國產大麥作為原料,建立在地栽培在地消費的產業鏈,除能增加國產精釀啤酒的在地性,更能帶動國產雜糧產業發展。 大麥 大麥是全球第四大作物,僅次於玉米、小麥及水稻,用途包含飼料及釀造,栽培面積較大的國家包含俄羅斯、澳洲、土耳其等。在分類上大麥是禾本科大麥屬的植物,如果以穗的形態來區,大麥主要可分為二棱型與六棱型大麥,在國外又可依播種期分為春播及冬播,但大麥生育期的生長適溫以10~20 ℃為佳,因此,位於亞熱帶的台灣,大麥就只能選在冬季進行種植,避免高溫逆境對大麥造成的影響。台灣早年亦有大面積的大麥栽培及收購,但後續遭遇國外進口的競爭等諸多因素,栽培面積逐年減少,最終國內在80 年代後期就沒有種植,也因國內長年並無大麥的栽培,後續不論是育種或大麥的相關研究亦沉寂許久。但在歐美各國皆有諸多關於大麥的研究,也有許多品種育成,研究目的通常是改善抗病、耐候及麥芽之於釀造品質的影響。近年農委會積極推動國產雜糧栽培,西部也開始有小面積的大麥栽培,但相關的一些品種皆是國內多年前育成,面對全球暖化可能對台灣氣候造成的影響,這些品種是否適宜一般栽培仍需經多年評估,更別說在有機栽培的條件下,更需進行嘗試,此外,大麥有機栽培技術的資訊亦較少,這些都是在台灣建立有機大麥栽培的挑戰,因此,花蓮場透過種原的篩選及栽培期的調整,希望作為未來國內有機大麥栽培的先驅,進而完善大麥產業鏈。 |
||||
紫蘇病蟲害介紹與防治作者:蔡依真副研究員、李 元儲備植醫、吳佩玲研究助理
前言 紫蘇,唇形花科(Labiatae)紫蘇屬(Perilla)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葉面呈綠色或紫色,在臺灣雲林、嘉義、苗栗和花蓮等地有栽培。紫蘇有特殊香氣,可用來醃製紫蘇梅,也可去腥調味、保鮮殺菌與製茶等,其紫蘇籽油營養價值高,含有亞麻酸、亞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櫚酸、維生素E,以及多種微量元素與十八種胺基酸,被稱為「植物深海魚油」。在中醫《本草匯言》提到,紫蘇有「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諸氣、化痰氣」的作用;尤其近年中研院研究已證實,紫蘇和薄荷可有效防治新冠病毒入侵人體,成為防疫選擇之一,大幅提高農友對紫蘇栽培興趣;因此,在農業栽培管理中最常遇到的病蟲害問題,即成為重點注意項目。 紫蘇常見病蟲害發生生態與防治 紫蘇常見的病蟲害包括鱗翅目害蟲(如:斜紋夜蛾、臺灣黃毒蛾、螟蛾類)、葉蟎類、蚜蟲類及銹病等,都會危害葉片,若未即時防治,均可能嚴重影響產量。以下即介紹紫蘇常見病蟲害種類、發生生態與防治技術。 一、 鱗翅目害蟲 此類害蟲最常見的種類之一為斜紋夜蛾,是育苗期、定植期及生長期均可能遇到的主要害物,幼蟲會啃食紫蘇葉片,嚴重時導致全株無葉片,若在苗期或定植初期受害時,可能造成苗期或田間缺株。此外,在紫蘇剪枝和採收期間,若有臺灣黃毒蛾大量發生,建議田間工作時防治此類害蟲,並應穿著面罩與長袖長褲等衣物,落實完整防護措施,以免造成皮膚過敏。 防治方法 1. 田區整地前先行浸水2日以上,翻犁後曝曬土壤,可減少蟲蛹。 2. 注意巡田,翻開葉背檢視是否有蟲卵,如有蟲卵建議立即摘除。 3. 安全用藥:施用核准用藥( 如:賽洛寧、克凡派、得芬諾…等) 及植保資材( 如:苦楝油、矽藻土…等),須遵照使用方法及安全採收期,並為避免幼蟲產生抗藥性,應輪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 4. 夜間可懸掛誘蟲燈捕殺成蛾。 5. 善用生物農藥或天敵 (1) 生育期間懸掛斜紋夜蛾性費洛蒙誘蟲組,每公頃4 角各1 個,每分地對 角懸掛2 組懸掛周邊,離地約 1.5 公尺,懸掛後每1-1.5 個月清理誘蟲盒, 視需要更換性費洛蒙誘引劑。 (2) 可使用蘇力菌防治斜紋夜蛾或其他鱗翅目害蟲。 (3) 施放黃斑粗喙椿象等天敵,但要注意施放前應避免施用化學農藥。 |
||||
期待小米快快長大-鏈狀紙穴盤應用於部落小米保種作者:邱淑媛副研究員兼課長、邱智迦約僱助理
緣起 在生物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的氛圍下,一些早期在以產量或經濟規模為評估標準下相對弱勢但具有文化意涵的地區性作物,都是珍貴的保育對象。 本場與台東區、高雄區、台南區、桃園區等改良場所在111 年度起共同執行原民生態農業計畫,針對轄區內原民相關的農業議題進行研究,以便協助部落解決部落的農業問題。在早期馬太鞍地區有三個小米的品系,但近年來因為其種植不符合經濟規模,品系的傳承無以為繼,到111 年度僅剩一個品系,而且該品系只在一位伊娜的菜園裡找到二十餘穗,花蓮光復地區青農柯春伎想要復育古早的梗小米品種,由於種源珍貴,遂商請農改場幫忙。 過程 由於時序已到八月份,此時開始種植小米稍嫌過晚,但因為種源珍貴,本場還是傾全力幫忙,爭取時間利用一個期作擴增種子的數量,以便日後可分贈部落族人廣泛種植。本場取得兩穗重量各約為20 公克的小米,經過討論之後,決定捨棄傳統的攙砂撒播再間拔的模式,改以穴盤育苗再移植。其中一穗以鏈狀紙穴盤育苗,另外一穗以傳統的穴盤育苗,浸種1 日之後播種於傳統穴盤中,兩穗所育出的苗株均送回部落種植。 鏈狀紙穴盤是市售的產品,本場在過去曾經針對其他作物探討過最適操作條件。小米的種子大小不大,估計應可適用。根據場內經驗,鏈狀紙穴盤在定植時具有顯著的省工效果,但事前的準備工作要配合到位。鏈狀穴盤苗的移植並不是一株一株種植,而是採用機器將整盤的苗全部定植到田間,雖然具有省工的效果,但是任何在苗盤上的缺株或過多的株數也都會在田間忠實呈現。儘可能降低穴盤苗的缺株情形,並使植株平均分布在苗盤上,是最重要的關鍵。 |
||||
本場研究生態系統服務期待促成生態服務給付相關政策與措施
推動有機農業近30 年,轄區有機農業發展已邁入生態里山及地方創生融合型態的新農業,而政策也持續在貼合有機農友的需求。在農委會陸續公告綠保標章、友善耕作等更廣闊的驗證制度,以及農地生態給付政策-綠色環境給付、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給付,目前正對生態服務給付研擬可行措施。 生態系統服務包含調節、供給、文化及支持等4 個服務面向,其中害蟲調節服務,是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農業環境中益蟲捕食或寄生害蟲的調節功能。害蟲調節服務功能健全的農田環境,便可減少化學藥劑使用,永續維持農田生物多樣性,此與農民生產成本和作物品質關係密切。而在害蟲調節服務功能薄弱的改善上,具體作法是在田地上或農田周邊,種植/ 維護有利天敵昆蟲繁衍的特定植物,以維持及增加田區內有益天敵的數量。 由於田區棲地營造,需要額外花費種植或維護無直接經濟價值的植物,且農友在兼顧農田生態系物種時,往往造成農產減收、土地利用方式受限等衍生的成本。因此應給予生產者一定的補償,以及給予生產者做出對周邊其他農田的生態貢獻之獎勵,才能讓生態服務系統長久發展。 目前本場持續進行田區調查,評估原生植物進行農地棲地營造效果。依據不同的農作物,已找出適合果園、稻田及畸零地或隔離帶等不同的植物種類。本場期望以實際的科學數據,提供未來可能的種植/ 維護合理補償,讓農友能無後憂地推動友善環境耕作方式,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