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火蔥研究先驅 本場建立火蔥病蟲害整合性管理技術(IPM)嘉惠轄區部落及農友
|
‧月眉地區火蔥葉片枯黃,部分原因由炭疽病造成(右上圖),本場提醒農友應及早防治,可使用安全資材HLST合劑200-300倍,可顯著提升產量 |
火蔥是原民部落珍貴且傳統的作物,本場110年於吉安、壽豐、鳳林及光復等地,展開相關栽培、病蟲害防治及加工等研究。其中農友最頭痛的病蟲害問題,經過本場2年的調查與試驗,成功建立國內火蔥病蟲害資料、解決葉枯問題、種球篩選、開發病毒檢測技術以及機能性分析等,是國內目前火蔥研究的前導者。
本場轄區壽豐鄉月眉村,居住其中的阿美族人代代種植傳統作物-火蔥,但栽培期間植株常發生不明原因的衰弱導致減產,另外國內過去在火蔥栽培研究也十分欠缺,包括在病蟲害防治上都沒有推薦用藥。因此本場研究團隊110年開始進駐部落,調查病蟲害相、尋找植株衰弱原因並對症下藥,初步為農友解決當下問題。
其中讓農友頭痛的葉枯問題,本場植保研究室檢測後發現是炭疽病危害,並且在12月時發病較嚴重。隨後從多種有機友善耕作可用的安全植保資材中,蔡依真副研員發現場內研發的HLST合劑效果最佳,可依田間發病嚴重程度,稀釋200-300倍都有防治效果。在示範農友陳志明田區試驗處理下,增加33-36.4%的產量,亦即每分地可提高3-4萬元的收益。蔡依真強調近山邊的田區因為環境濕度高、病害通常較嚴重,農友應該及早甚至進行預防性防治作業。另外HLST合劑也有助於降低薊馬等小型害蟲危害。
「過去每年12月時,老人家都會擔心田內的火蔥莫名枯萎,現在改良場幫忙解決了問題!」另一位示範農友蘇光國近年才返鄉歸農,他感謝本場為火蔥找到了病源,以及可使用的防治資材,還有許多其它栽培參考數據,讓長輩們可以安心過個好年,也讓他得以參照採行。
除病蟲害研究外,本場也朝健康種苗方向邁進,針對種球品質及大小,分級種植火蔥。發現大顆高品質的種球,對未來的生長有顯著的幫助。值得注意的是,蔡依真發現種球帶病毒的情形很普遍,應該是與自行留種有關。對此本場將與亞大、中興等大學持續合作,開發病毒檢測技術以篩檢無病毒種球。
在機能性研究方面,雖然部落族人都說吃火蔥對身體好,但確切的有效成分仍須確認。因此本場和臺大、師大及實踐大學合作,共同研究火蔥抗發炎和提升免疫力的潛力。
解決生產栽培問題的同時,在地農友也面對產業難以擴大的瓶頸。因此在本場1月11日於月眉舉辦觀摩會的時候,壽豐鄉農會黃啓祥總幹事亦蒞臨現場,他表示相當看好火蔥的發展前景,因此預計在農曆年後召開說明會,調查月眉建立專業生產區的可行性。
本場杜麗華場長強調,只有穩定且具規模的初級生產,才具有市場行銷的利基。她期待月眉地區族人與農會共同合作,借助政府各項農業輔導措施,各個農政單位一起帶領族人打出產業品牌、走出部落,創造更高的農產業經濟價值。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