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回原力」 以農業科技翻轉原鄉經濟
農業部為復振原鄉產業,於111年起執行「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綱要計畫,由本部所屬11個試驗改良場所共同導入農業科技能量,以解決部落長期農業發展瓶頸。這兩年來已輔導了40個原住民地區、52個部落,以農業科技為在地產業提供科學解決方案,透過部落行動學堂培訓原鄉農業技術人才,支持原鄉特色產業發展,以提升部落經濟、促進青年回流。
實地踏查,訪談族人,盤點與紀錄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利用典藏之素材,進行主題策展,促進傳播
部落黑米及黑小米栽培技術優化,解決茂林區7月「黑米祭」與11月舉行「豐收祭」黑米及黑小米不敷祭典使用問題
透過直接現地調查與訪談部落需求,從中瞭解到族人擔憂於部落產業發展、瀕臨式微的特色作物種原、逐漸面臨斷層的農耕飲食文化,以及原民特色作物栽培、病蟲害管理技術缺口等問題。並由保種、生產及加工等不同面向,以科學技術導入方式來協助解決問題,希望能為原鄉找到新出路。
臺東場研發四行式連續紙穴盤電動移植機,解決傳統小米生產模式缺工問題(左圖)\花蓮場建立樹豆省工機械生產模式,讓原鄉特色作物也能經濟規模化生產
例如協助培育部落的原生小米、阿美族酒麴作物,以及復育了黑米祭中重要的種源「黑小米」。為了保留部落流失的文化,找出了藏在耆老記憶中的知識,除了以數位典藏保留,還進一步以科學方式驗證並重現部落傳統知識,並製作成書籍及食農教育教材,傳承給下一代;同時也以部落行動學堂的輔導能量,來建立農耕智慧網絡。
高雄場研發臺灣油芒省工栽培、病蟲害綜合管理及採後調製加工利用技術,促進原鄉臺灣油芒產業化及加值應用
臺東場建立卑南族養身植物繁殖與應用技術,並於部落教授繁殖技術、乾燥加工技術要點及體驗課程,開發部落旅遊體驗經濟
此外,各試驗改良場所也極力投入農業科技期望能翻轉原鄉經濟,從前端的種苗繁殖技術研發、生產技術優化、建置IPM模式,一直到後端的導入省工機械,以及原民產品的加工加值等各個面向,也都投入了相當的研究。
此一計畫推動兩年,部落已經出現轉變契機:失落的種苗重新找回來,因而保留下文化;技術及省工機械的導入,使得原民特色作物得以茁壯發展,隨之帶動了產業。
花蓮場鑑定火蔥病蟲害,導入有機友善及IPM技術,預防病害及保留健康種原,助火蔥產業發展
全體大合照(左圖)\成果發表會由農業部次長杜文珍主持
為展示與交流綱要計畫成果,於112年11月20日在農業部5樓大禮堂舉辦成果交流展示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原住民族委員會及地方政府原民輔導單位共同來了解及指導計畫執行成果,以利加速將農業技術落地到部落及原鄉產業,並共同交流調整未來推動方向 。
本場成果展示的火蔥,讓大家都印象深刻(左圖)\委員們對本場的研究都表示肯定
會中還有原民作物的DIY活動
電話:+886-3-852-1108~10 | 傳真:+886-3-853-5902
土壤及作物營養:+886-3-853-4914
最佳瀏覽解析度1920 x1080以上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版權所有 HDARES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圖文係版權所有,係為學術研究成果,非經本場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