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閃野美味馬太鞍欣綠農園樹豆之地的野菜餐桌
綠樹蓊鬱、流水潺潺的光復鄉「馬太鞍」(Fataan) 部落,在阿美族語裡意思是「很多樹豆的地方」,也是著名的生態捕魚操作所在地。
別人的新奇野菜 卻是她的日常
從小在光復長大的朱湘榕,是當地著名餐廳欣綠農園的二代,每天餐桌接觸到各種在地野菜,就是她的日常,「長大才發現我們天天吃的東西,別人做叫野菜」朱湘蓉開心地說道。目前欣綠農園野菜的來源,仍然維持每天早上到光復市場採買的多年習慣,朱湘榕觀察,以前光復市場沒有現在這麼多野菜,小時候常看到爸爸常常要跑去花蓮吉安的黃昏市場採購野菜。而這幾年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與本場的積極推廣,光復鄉逐漸成為原住民野菜的大本營,供應也較過去豐富且穩定,且野菜慢慢開始出現在一般家庭的餐桌。「看到全聯也開始賣翼豆,真的是嚇一跳」朱湘蓉笑著說。

♦朱湘榕( 右) 與父親朱進郎( 左) 一起整理巴拉 告體驗場域

♦在這邊也能買到許多特色原住民飾品
欣綠農園主打的是在地原住民食材與漢人調理方式的結合,豐富食材、不過多調味的烹調方式,讓客人吃到食材最原味。她解釋道,阿美族傳統野菜料理是「無苦不歡」,從牧草心、甘蔗心、檳榔心、苦茄等等都入菜,一般民眾卻不一定能接受。因此欣綠農園特別將料理方式及風味做調整,較能符合一般大眾市場口味。
百變野菜吸引遊客味蕾
欣綠農園主要菜色是採用在地光豐農會阿漾咕咕所生產的CAS 肉品,融合阿美族「席烙」(Siraw) 鹽巴醃豬肉及當地客家人醃豬肉香料的手法,研發出別具風味的炭烤鹹豬肉,並搭配酸爽脆口的醃漬佛手瓜、南瓜、木耳、紅蘿蔔、地瓜絲等小菜,成為饕客每來必點,愛不釋手的特色佳餚。野菜擇隨著季節變化,例如每年三月的光復箭筍季,就會將箭筍加入菜單,平時則有被客人笑稱是「牛在吃」的牧草心筍,入口帶有奶香,煮起來是翠綠色;其他常用的野菜例如番杏、涼拌過貓( 過溝菜蕨) 搭配酸甜醬汁,夏季的金針、花蓮山苦瓜切片與赤道櫻草等也都是餐廳主打的特色野菜。另外欣綠農園也利用身處花蓮的產地優勢,將新鮮馬告冷凍保存起來,製作馬告炒黑豆,濃濃新鮮檸檬草的鮮香氣,與市面上乾燥馬告風味完全不同,而這樣的氣味是更蘊含了大自然的清新,讓來訪的遊客齒頰留香,愛不釋手。

♦席烙(Siraw)、鹽烤魚、野菜湯等都是必點美食
八寶野菜湯則主打十菜一湯,所謂的十菜,是根據不同季節選擇適合的十種野菜入湯,這些野菜大多包含龍葵、翼豆等,有時會放一點俗稱「輪胎苦瓜」的苦茄,朱湘榕笑著說,有些比較「幸運」的客人就會吃到,而其先苦後甘的特殊口感,也讓不少遊客留下深刻印象。欣綠農園位在馬太鞍,很多樹豆的地方,也因此其餐廳的料理中,一定會用樹豆來燉排骨湯或雞湯,吃起來沒有特別的味道,但煮起來不像紅豆或綠豆容易破掉,口感稍微軟彈,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是過去部落用來補充體力的重要食材,故又稱「生男之豆」,由此可知此作物在部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之一。
體驗阿美族傳統生態捕魚方式「巴拉告」
欣綠農園得天獨厚處在馬太鞍濕地的中心,最特別的就是可以體驗阿美族傳統的生態捕魚方式- 巴拉告。
朱湘榕解釋,「巴」是動詞,拉起來的意思,「拉告」的意思是廢棄的材料,過去部落將廢棄的竹子、樹枝、山棕樹葉丟在水裡,久而久之發現魚蝦會棲息在裡面,可以撈起來食用,於是順應生態演變出搭建成生態魚池,需要時就會去拉起來捕撈,再放回去永續使用。

♦整理完後的巴拉告就等待魚蝦入住
欣綠農園是巴拉告的示範點之一,參加體驗大約一至二個小時,不僅可以完整親手體驗與學習巴拉告的傳統生態智慧,還能品嚐傳統石煮鍋,作法是火烤馬太鞍溪邊耐高溫的蛇紋石,稍微過水清潔後放入竹筒鍋中,利用石頭溫度煮熟魚蝦與野菜;近期也正規劃戶外野地廚房的遊程,採集農園周遭有種植的野菜後,直接料理。此外,這次透過本場的筷閃野美味增能輔導計畫,朱湘榕也開始結合野菜文化,設計散客或一家三口、四口可以參與的部落農事體驗,並將活動內容訂下標準流程,讓店內的員工循著這套流程便能快速上手,帶客體驗,此舉除可使團隊內的人力運用更為彈性外,也更進一步促進了部落旅遊與農事體驗的發展。

♦將燒紅的石頭放入竹筒鍋成為石煮鍋
現在,光復馬太鞍的阿美族野菜文化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欣綠農園成為了一個連結自然、文化與美食的獨特場所。未來,也歡迎大家來馬太鞍,一同親身探索與體驗阿美族豐富的傳統文化與生態智慧。
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王義善副研究員、孫正華副研究員、彭昱融百大青農
電話:+886-3-852-1108~10 | 傳真:+886-3-853-5902
土壤及作物營養:+886-3-853-4914
最佳瀏覽解析度1920 x1080以上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 版權所有 HDARES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本網站發表之所有文章、圖文係版權所有,係為學術研究成果,非經本場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不得引用於產品及食品之標示、宣傳及廣告。若不當引用,應自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