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農用感知驅鳥裝置榮獲113年創作獎金牌
  • 林正木113年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
  • 倪禮豐助理研究員獲頒中華土壤肥料學會113「双桂土壤科學獎」
  • 林正木金推獎
  • 113農業部研發成果優良管理組
  • 陳季呈研究員優良管理人員獎
  • 榮獲2023apsaa銀獎
  • 黃佳興個人事業獎
  • 2023國家創新獎
  • 本場榮獲 國家農業科學獎社經發展類
  • 榮獲2023TSAA特優
  • 蔡依真副研究員榮獲111年模範公務員
  • 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
  • 有機中心榮獲金質獎和鑽石綠建築
  • 2021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
  • 榮獲第二屆永續善農獎「技術創新組」
:::

原力亮點

解甲歸田 樂活退休-太魯閣族胡志盛

瀏覽次數:36次

    踏入職場後總會思考自己要做多久,才能領到優渥的待遇,但卻很少人知道 20 年後的退休生活,自己要做什麼?水源部落胡智盛學生時代常在山上跟著長輩工作,從來沒想過還會回到這片土地上耕作。雖然對象不再是班兵,而是不會說話的植物,他依然用認真待人的態度務農,從有機申請、栽培管理、組織運作到競賽過程,從不輕率馬虎,從農數年後已體會出自己的一套農業哲學。

 

長輩留下的農地 成為務農契機

 

    水源部落大多為太魯閣族,當年祖先遷移至此並在山上開疆闢土,各家族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族人們種植賴以維生的農作物,代代耕耘,一直傳承至今,胡智盛也在上一代土地維護下,承接了上山的土地。但因在北部工作,土地幾乎無人耕作,呈現荒廢狀態;等到將屆退休年齡,看到族人在職場打滾多年,終究落葉歸根,回到部落找到一片田園天地,便也開始反思:長輩留下的土地,或可成為即將到來的退休生活的重心。

 

咖啡成為主力生產品項
♦咖啡成為主力生產品項

 

學習種植 不斷嘗試及試驗

 

    儘管小時候有一段時間接觸過農作,跟著長輩邊學邊做,然因就學及求職之故,胡智盛長大後到外地工作,農業經驗斷層了數十年,曾經深刻的務農印象也逐漸淡忘。返鄉後,他轉換心情,重拾農業生活記憶,在已具備土地、資金的前提下,耕作技術的養成是正式踏入農業領域、獨立解決問題所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因此他不斷嘗試種植各種作物,有問題也會向部落農友前輩討教。

 

咖啡成為主力生產品項

 

    找到適合與專攻的品項,自我摸索、驗證及向農友請教是必經的過程。胡智盛先種植些入門的短期類蔬果,一開始種得不是很理想,有病蟲害、土質不佳、水分不足等問題,導致產量、品質都沒到位;後來越種越有心得,技術逐漸穩定,開始自己種菜自己吃的自給自足生活,進而嘗試種植長期類的果樹,品項變得更多元,一年四季都有天然物產採收。因緣際會之下,胡智盛接觸到咖啡,認為咖啡耐冷熱及壽命長的特性,應該頗適合在山上生長,就此產生種植興趣,不僅投入咖啡栽培,更將咖啡作為農場生產主力。

 

運用產銷班設備進行後製
♦運用產銷班設備進行後製

 

 

申請有機驗證 讓消費者安心

 

    目前飲料市場充斥著食安問題,消費意識抬頭,有機農產品成為消費群新選擇。申請有機驗證除了迎合市場這個主要目的,也能讓消費者在飲用上更心安,然而族人對驗證程序多有意見,生產紀錄的落實也成了申請有機驗證的阻礙因素。胡智盛想到自家土地因多年未耕作而未受到任何污染,水源也是獨立取水,無污染問題,在投入咖啡栽培之初便直接進入有機模式,申請有機程序速度也快,無須改進及補件之處。他認為取得有機驗證書不僅是給產品安全掛保證,也是自己從農決心的象徵。

 

克服種植問題 參加課程及向前輩學習

 

    雖然對咖啡有熱情,但是要投入生產,並不像種菜單純,程序更複雜,除了學會整枝修剪、營區管理、土地管理、病蟲害防治、採收處理等田間一般管理作業,後製處理的各項技術更是至關重要。胡智盛學習模式全開,在積極參加相關課程及研習觀摩之餘,更不辭辛勞到其它鄉鎮向前輩取經。初期的種植過程雖然挫折不斷,成本入不敷出,但是他秉持樂觀的想法,把它當成是繳學費,在技術轉色後,成果逐漸反映在產量上,信心開始大增。

 

加入有歸屬感的農業組織

 

    胡智盛表示,一開始踏入農業這行是獨資經營,雖然很想加入組織,卻不得其門而入,只知咖啡產銷班大多位於花蓮南區,不僅距離遙遠,而且成員以漢人居多。直到有次與友人談話,意外得知秀林鄉內有一個咖啡產銷班,而且是太魯閣族人成立的產銷班!心中頓時產生歸屬感,在打聽到班址就在近在咫尺的重光部落後,就向班長毛遂自薦,請求加入產銷班。適逢班長正在招募新血班員,認為胡智盛是位有潛力的班員,便同意讓他加入產銷班大家庭。

 

加入產銷班大家庭
♦加入產銷班大家庭

 

分享知識及資源

 

    加入產銷班前,農業上的問題幾乎都要靠自己想辦法及找資源,無形中時間及金錢投入相對較多,而且不可預測的風險全由自己承受。有任何問題時,沒有同行提供建議;後製設備價格不便宜,且自己規模小,買了也難以達到成本效益。而產銷班組織可以解決以上問題!加入產銷班後,胡智盛在團隊裡找到了知己,不僅提供建設性意見,減少走冤枉路,並運用產銷班設備進行後製,少花了許多資金,把時間金錢投注在刀口上。

 

參加比賽 精進咖啡技術

 

    一般咖啡農除了種咖啡、賣咖啡,還有一項積極參加、渴望脫穎而出的重要盛會—咖啡品質競賽會,這不僅是多數咖啡農爭取榮耀、自我肯定的管道,農友之間的交流切磋,更是技術提升的重要捷徑。軍職退伍的胡智盛表示,榮譽是軍人的核心信念,期望能為自己、產銷班爭取名譽,因此對於咖啡品質競賽會相當重視;然而比賽名次僅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競賽就像是一面鏡子,能看出自己的不足,進而強化弱勢。

 

參加咖啡品質競賽會
♦參加咖啡品質競賽會

 

軍人本色 務農不馬虎

 

    槍是軍人的第二性命,卸甲歸田後,胡智盛說,現在土地是農夫的第二性命。不但每日的農業工作事項都會預先規劃,執行當日照表操課,更堅持「今日事今日畢」,同時預留時間做緩衝,不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結束後還會檢討過失或差錯,作為未來工作規劃的參考。這是他在軍中紀律生活所培養出的習慣、做事的方法與態度,從農也如此行事。

 

小孩協助農務 並鼓勵先想清楚再從農

 

    胡智盛的小孩都很懂事,看到父親退伍後成為農夫,放假時都會幫忙農事,除了採收咖啡,還會向親友同事行銷,有些人甚至因此成為忠實的訂戶。作為對客戶的回饋,他們也會帶領親友同事到山上體驗有機生活,不僅加深顧客對產品的信賴感,也提升對產品的好感度,更成為推薦其他客戶的活廣告。如果小孩要從農,胡智盛根據自身經驗及務農環境提出建議:先有充裕的資金及人脈,再來轉型投入,先採取共同經營,從農才會事半功倍。

 

持續務農 找到人生方向

 

    每天到農場工作是胡智盛的日常,而且都會穿著迷彩裝工作,這是他的標準服裝,也是對工作認真的態度。胡智盛表示,山上的農地成為了他的新樂園,除了讓生活有重心,也透過適當的勞動,保持身體的健康及好心情,現在他每天都很期待來山上工作,看到認真照顧的植物成長茁壯,心裡感謝又高興。他說,只要還能到山上走動,就會持續做下去,而且如果有部落年輕人想要學習種植咖啡,自己也樂於傾囊相授,歡迎交流及共同推動部落特色農產。

 

 

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正木助理研究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