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原力亮點

樹豆栽培與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種樹豆簡介

瀏覽次數:461次

    樹豆(Cajanus cajan(L.) Millsp.),又名木豆、柳豆、埔姜豆,印度為其原生地,亦是全世界主要產區,約占70%的生產面積,其次為非洲。在臺灣,桃園新竹山區、南投、高雄、屏東、花蓮都有零星種植,以台東栽培面積約80公頃最多,在花蓮種植面積約為10至20公頃,主要分布新城鄉、秀林鄉、壽豐鄉。國內各地區種植戶常自行留種,形成不同表現多樣性,例如種子外觀常見黑、紅、褐、淺黃或白色等多種顏色。賽德克族原住民有小矮人生活在樹豆下的古老傳說、布農族有小矮人教導族人種植樹豆的傳說,花蓮原住民也有食用樹豆料理的傳統,花蓮縣光復鄉的馬太鞍(Fata'an)部落,在阿美族族語中即為樹豆的意思,顯示樹豆在臺灣已有長久栽培歷史,曾經在部落中生生不息,以原住民為主要栽培族群,客家族群也有種植及烹調食用紀錄。然而,截至目前為止,樹豆栽培尚無像水稻、果樹、蔬菜等具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式,而是略粗放的栽培管理,也較少施肥。

發育中的樹豆豆莢
►發育中的樹豆豆莢

    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semi-arid tropics, ICRISAT)是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下的研究機構,總部位於印度海德拉巴,佔地1,400公頃,以研發半乾旱地區栽培技術為主要任務,包含開發適合品種、水份管理模式及基因解序及分子標誌開發等,目前有六項主力研究作物,包含鷹嘴豆、樹豆、花生、高粱、小米及珍珠粟。經本場前輩同仁積極努力與該機構多次溝通,成功自該機構引進7個樹豆種原,分別具有早生及光週不敏感等優良特性。本場後續將評估引種樹豆試種後的表現,篩選合適的品種投入樹豆育種行列,期待能為臺灣樹豆栽培打開嶄新的一頁。

 

樹豆栽培模式

    在花蓮常見的慣行栽培模式,是將樹豆以直播或育苗(播種後約1-2週可移植)的方式,在每年3-4月春季期間定植於田間,最早約於同年10月中下旬出現花芽,有些則要11月下旬才可見花芽,約在隔年1-2月之間採收,植株從播種至採收,於田間約需8-10個月,栽培時間甚長。樹豆盛花期大約2-4週,但由於無限生長的特性,開花期間花序末端會不斷生長出新的花芽,最終會形成花蕾、花、綠莢、成熟莢多代同堂、共同存在的狀況,並在接近成熟期時呈現些微落葉性。樹豆植株不耐淹水,慣行栽培模式在生長期間容易遭逢梅雨、颱風等災害影響收成,同時枝條也較軟脆不抗風,常需立支柱避免植株傾倒,額外增加相關人力成本,且易受萎凋病侵襲死亡而使田間缺株,故此種栽培方式雖粗放且管理容易,但一年一收的模式及栽培過程的風險非常高。

樹豆人力採收
►樹豆人力採收

樹豆常見品種、採收與栽培現況與改善方向

    目前各地方常見的樹豆主要是自行留種的地方品種,而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為提供農友高產、成熟期較為一致的樹豆進行栽培,推出樹豆`台東1號´、 `台東2號´及`台東3號´,是目前在國內經育種選拔之品種。

 

    一般認為樹豆屬於短日照植物,需有較短的日照時數才能誘導其開花,因此樹豆在臺灣約於年底開花,至隔年春季為採收期,通常在開花末期漸漸落葉時,以人力分次摘取成熟莢,或是以全株砍伐的方式採收樹豆成熟莢,在成熟期的樹豆主幹通常已木質化,農民常需以輔以電鋸採收,再加上株高株幅通常大於兩公尺,故採收的時間和人力耗費相當高。另外,因為樹豆的常異交特性,長年下來容易使品種混雜,導致成熟期不一,需分多次採收,人力成本更是高昂。以傳統採收為例,一分地種植行株距2公尺×2公尺,約有200株,一日8小時以4名人力進行採收工作(僅含鋸斷枝條、田間簡易包裝搬運等,不包含後續田間整理、烘乾、去殼脫莢、種子採後處理調製及選別包裝等),約需要3-5日。若在花蓮栽培,採收期較容易遇到雨水,此時則必須搶收或延後採收時間,潮溼的天氣可能導致豆莢或豆子本身發霉,若延後採收,樹豆則容易因過熟而裂莢,造成損失,搶收則需要大量的人力調配,在缺乏農業人力的情況下有其困難性。

樹豆遭遇颱風淹水後死亡(110年圓規颱風)
►樹豆遭遇颱風淹水後死亡(110年圓規颱風)

    綜上所述,人力仍是目前樹豆採收受限的一大主因。如何透過樹豆栽培模式及品種的改善來解決產業的困境、促進產業發展,是本場未來努力的重點方向。

依上述情況,樹豆在花蓮的發展應改進以下情況:

1.栽培期太長,田間利用率低。

2.生長期間長,且生長期適逢梅雨季及颱風季易受災。

3.同植株豆莢成熟度時常不一,需以人力採收,效率低而成本高。

4.缺乏早熟品種,成熟期植株高大難以機械化。

 

引種樹豆於本場栽培初探

    考量前述樹豆栽培困境及人力成本高昂的情況,本場希望以早熟、較低矮且不具備光敏感性的樹豆為育種目標,自印度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入早生品種ICPL87、ICPL88039、ICPL88034、ICPL151、ICPL85010;光週不敏感品種ICPL11255及毛豆用品種ICPL87091共計7種。期望可作為優良親本,改善國內樹豆品種栽培之困境。

自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種樹豆於本場試驗田間生長情形
►自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引種樹豆於本場試驗田間生長情形

    在各品種之間,株高差異甚大,最矮的是ICPL11255,成熟時平均株高為119公分,最高則為ICPL88034,平均231公分,與對照品種`台東3號´成熟株高171公分比較呈顯著差異。但在開花日數和成熟日數方面,所有引種品種均較台東3號更早開花成熟,最早的是ICPL11255,從播種到採收約160日,且其株高亦較矮小,相對能減少採收上之負擔。除此之外,各品種的主莖直徑和每莢粒數均小於`台東3號´,顯示植株的莖較細,若作為機械化採收之目標可行性較高,但可能因每莢粒數少,雖然分枝數高於對照品種,各品種單株的平均產量仍較`台東3號´更低,然而早生的特性仍有助於田間土地利用率增加。

 

    一般蝶型花亞科的作物為自交作物,但樹豆在多項文獻被認為可能有超過10%的天然雜交率,過往有些文獻亦指出可能高達30%。因此,本年度第一次試種之結果尚不能完全確認各品種之特性,後續將規劃重複試種並擴增族群數量,以利確認其性狀表現,再調整後續研究方向。希望藉由本場對樹豆的研究與推廣,能讓全國民眾一窺樹豆背後的飲食與文化特色,一同和我們體會樹豆的魅力。

 

文章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詹凱竣助理研究員

蔡秉芸助理研究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