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頁置頂
:::
Menu
  • 農用感知驅鳥裝置榮獲113年創作獎金牌
  • 林正木113年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
  • 倪禮豐助理研究員獲頒中華土壤肥料學會113「双桂土壤科學獎」
  • 林正木金推獎
  • 113農業部研發成果優良管理組
  • 陳季呈研究員優良管理人員獎
  • 榮獲2023apsaa銀獎
  • 黃佳興個人事業獎
  • 2023國家創新獎
  • 本場榮獲 國家農業科學獎社經發展類
  • 榮獲2023TSAA特優
  • 蔡依真副研究員榮獲111年模範公務員
  • 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
  • 有機中心榮獲金質獎和鑽石綠建築
  • 2021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
  • 榮獲第二屆永續善農獎「技術創新組」
:::

原力亮點

  • 八個傻瓜的領頭羊 開啟部落農業推手 -阿美族龐榮華
    八個傻瓜的領頭羊 開啟部落農業推手 -阿美族龐榮華

        約6月假日行駛台11線,經過新社部落時,看到路旁有美不勝收的梯田(圖1)時,您一定會停下車子欣賞這美麗的風景。運氣好的話,可能會碰到一位背著割草機,認真有效率地在除草的阿美族人,這位就是住在新社部落龐榮華(族名:Kincang)(圖2)。原來只是想自己種田,卻意外成立「八個傻瓜」團隊,引領其他傻瓜進入農業,運用團隊力量,發展部落特色農產及體驗行程,退休後誓志要留在部落,持續守護及推展農產業。

    圖1.美不勝收的新社部落梯田/圖2.八個傻瓜的領頭羊龐榮華(族名:Kincang)
    ►圖1.美不勝收的新社部落梯田/圖2.八個傻瓜的領頭羊龐榮華(族名:Kincang)

    大自然為兒時玩場 萌生田園種子

        新社部落臨近海邊,大都是由葛瑪蘭族組成,也有少數阿美族、布農族居住,族人主要以農漁業維生,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性,發展成獨具特色的農漁產業。在新社部落土生土長的阿美族龐榮華,是部落的少數族群,兒時農田生活是日常的一部份,尤其是農忙插秧收割時,龐榮華是家族重要的小幫手,小小的身影常在田裡穿梭,與自己的親人及同年紀的好友一起工作,有時也會利用空檔玩耍,辛苦的工作在歡樂聲中總是能拋諸腦後,農田成為了他校園外,第二個遊戲場所(圖3)。在耳濡目染下,農作物耕作流程及技巧在不知不覺中烙印在腦海,農村作息慢慢地在龐榮華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埋下未來打造田園生活的種子。

    圖3.龐榮華兒時的遊戲場所
    ►圖3.龐榮華兒時的遊戲場所

    接手荒涼農田 開啟從農契機

        沈寂很久的種子,就在八年前終於打破休眠,開始發芽茁壯。時間往前倒推八年,龐榮華的岳母過世後,留有一塊很久沒有開墾的農地,讓龐榮華心中拾鋤下田的浪花開始激起,因此找了葛瑪蘭族的太太遊說,訴說著老人家留給我們的土地不能放著荒廢,應該回復到往昔綠意盎然的景象,也透露一直深藏想過著田園的生活,太太看出他想要務農的決定不是臨時起議,只是在心中蘊釀等待著機會發酵。從事葛瑪蘭族語言傳承工作的老婆(圖4),她聽到先生想要利用工作之餘務農就異口同聲答應,因為自己也喜歡務農,還可以夫唱婦隨一起種田,增進彼此感情,同時也可以結合語言文化的工作,向葛瑪蘭族的幼童認識祖先務農過程,後續夫妻並商量著如何整理這塊農地,開啟了龐榮華兼職從農的一扇門。

    圖4.龐榮華的妻子從事語言傳承工作
    ►圖4.龐榮華的妻子從事語言傳承工作

    誤打誤撞 成為八個傻瓜領頭羊

        原來只是要利用工作之餘,把上一代留給下一代的田地重新耕耘,同時滿足自己從農的夢想,意外地成立了目前的「八個傻瓜」團隊,以及「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一開始的時候不叫八個傻瓜,而是由龐榮華先耕作自己的農田,利用假日種植農作物,由於種的不好,便稱自己是門外漢的傻瓜,但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耕作技術,也會請休假到農改場上課(圖5)。因緣際會下,近年來政府也在推廣有機農業,輔導單位發現岳母留下了這塊地非常適合從事有機耕作,有天然屏障及獨立水源,經詢問土地是誰在管理,問到是龐榮華才牽起這段因緣,促成了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第一個傻瓜「龐榮華」從此誕生,之後第二個傻瓜也因應而生,同時也吸引其他部落親友參與,露續第三、四、五傻瓜加入,由於大家的友善耕作理念相同,又為了延續部落農業文化命脈,從一個傻瓜變成了八個傻瓜,龐榮華成為了領頭羊,「目前還會有族人參與,只要理念相同隨時歡迎族人加入八個傻瓜,一起為部落環境及產業努力!」他也表示。

    圖5.到農改場學習農業新知
    ►圖5.到農改場學習農業新知

    友善耕作 堅持人工割草撿螺

        龐榮華回想老人家採取自然耕作方式,運用傳統生態智慧耕作農作物,環境生態保持著共生共榮的生物相,但是追求高產又抗病蟲效果佳的慣行時代來臨後,古老的友善環境耕作逐漸在部落式微,小時候常看到的生物多樣化景象不再重現。龐榮華的田區及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堅持友善耕作,絕不放化學肥料、除草劑及農藥,肥料用有機肥,除草用割草機除草(圖6)及撒自家有機細糠(圖7)來抑草。雖然福壽螺目前在台灣常見的非化學農藥的防治方法是使用苦茶粕,但是龐榮華認為苦茶粕除了能防治福壽螺,也會造成其他生物危害,因此寧用人工撿拾(圖8),還給其他生物乾淨無污染的棲息環境。

    圖6.龐榮華堅持用割草機除草/圖7.撒友善環境的有機細糠來抑草
    ►圖6.龐榮華堅持用割草機除草/圖7.撒友善環境的有機細糠來抑草

        有時白天要工作沒時間,龐榮華也會利用晚上戴著頭燈撿拾福壽螺,在日落低垂下的夜晚,有一群人蹲著忙著撿螺,水稻田區就會呈現移動的閃爍燈光,好像是螢火蟲在水稻田間飛舞。龐榮華表示,「友善環境耕作雖然非常耗人力且辛苦,但是看到很久不見的物種回來,加上族人的對友善耕作的認同與執行。環境的維護,是我們留給下一代最珍貴的資產。」

    圖8.夜間人工撿拾福壽螺成果
    ►圖8.夜間人工撿拾福壽螺成果

    水稻雜糧輪作 土壤生生不息

        水稻以前一直是部落重要的農作物,大部份的族人都會種植,梯田景象盛況,尤其與海邊相連成的美景更為誘人,龐榮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水稻也是他最早接觸的農作物,跟著老人家學習種稻。隨著部落耆老凋零,青年也大多往都市發展,農田因而呈現荒廢,土地變得毫無生命力。龐榮華看到部落產業逐漸萎縮,務農後想要回復梯田景象,除了在自己的田區種植檸檬(圖9)、香蕉、黑豆外,目前配合團隊種植台南13號香米(圖10),同時利用休耕期輪作黃豆(圖11)、蕎麥等作物,在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採取水稻和蕎麥輪作,以及黑豆和蕎麥輪作,第一期是三分之二種水稻,三分之一種黑豆,二期繼續種水稻,收成之後種蕎麥。

    圖9.種植果樹檸檬/圖10.台南13號香米為龐榮華主攻市場品項/圖11.休耕期輪作黃豆
    ►圖9.種植果樹檸檬/圖10.台南13號香米為龐榮華主攻市場品項/圖11.休耕期輪作黃豆

        讓種植2期水稻的土地,藉由豆類、黃金蕎麥輪作,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也能改變土地環境,減少危害作物的土壤病蟲害,並提供固氮作用,增進土壤養分。現在新社部落逐漸有友善耕作的梯田景象,不少經過濱海公路台11線的遊客,只要經過新社部落不再匆匆行駛,都會停下腳步拍照留念,並在部落路旁欣賞美麗的梯田及海洋風光。另外農地上出現一個新景象,「原來八個傻瓜的稻米收成後是遵循古法,採用倒掛曬米(圖12),經由倒掛的過程,使口感更好口感更香Q」林玉紀表示。

    圖12.採用倒掛曬米 口感更香Q
    ►圖12.採用倒掛曬米 口感更香Q

    行銷部落特色農產 開發體驗及雜糧茶包

        水稻與新社部落密不可分,雖然有段時間曾少量種植,但是因近期年輕一代的族人開始重視農業及環境生態,現在又屹立不搖地在部落生根發展。龐榮華及團隊也開始思索,如何為水稻走出新生命,除了已有的生鮮水稻外,近年來也開發水稻「小幫手」體驗活動,如插秧(圖13)、拔草、撿螺、收割等,用體驗換取住宿。龐榮華的老婆也靈機一動,嘗試拿著少量自家種植的稻米,到花蓮給做爆米香的業者製作爆米香,提供給親友試吃品嘗,反應還不錯,「由於還是在試水溫階段,但是未來倘若打著來自新社的爆米香,前途應該會無限看好。」龐榮華說著。

    圖13.小幫手體驗插秧活動
    ►圖13.小幫手體驗插秧活動

        另外,增加種植水稻以外的雜糧作物,為部落呈現不同產業風貌,也增添新社的特色亮點農產,大家從環境、市場、處理、發展等評估,龐榮華建議黑豆、蕎麥,因此新社開始加入了雜糧新血作物。黑豆與蕎麥採收後,除了經處理的黑豆(圖14)與蕎麥採販賣罐裝外,部分會藉由加工技術做成黑豆茶包、蕎麥茶包,提升雜糧的附加價值,開闢農業多元化收入。龐榮華自己種的檸檬,有時也會做成檸檬茶,提供給老婆大姐所經營的餐廳,讓遊客在品嚐海鮮大餐前,先來杯清甜解渴的開胃茶。

    圖14.團隊增添黑豆罐裝銷售產品
    ►圖14.團隊增添黑豆罐裝銷售產品

    打造孩童新樂園 歡喜在農田工作

        時代變遷,孩童的玩物也會跟著改變。現在小孩子喜歡玩3 C產品,龐榮華的2位寶貝女兒也不例外,自從龐榮華下田耕作後,大大影響小孩子的娛樂生活。一開始原來不強迫2位女兒下田幫忙,只是把他們放到農田自由玩耍,多多接近大自然,也讓孩子看到我們辛苦的做事,以及老一輩們是如何耕作,有時孩子的親人,為了培養他們樂於動手做,也會主動給予獎勵。龐榮華發覺潛移默化的效果逐漸出來了,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只要放假孩童開始主動要來農田玩耍,偶爾也會心血來潮幫忙,讓龐榮華感到很辛慰。

        從只是帶來農田玩耍,一直到2位女兒喜歡接觸大自然,甚至體會農人的辛苦,進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在農忙的時候,女兒都會貼心地陪我們一起做事(圖15),又減少接觸3 C產品的習慣,龐榮華表示,「現在的農田不僅是大人小孩的工作場所,也是一個增進家庭和諧及感情的搖籃之地。孩子中有一位讀農校,如果對農業有興趣,未來想要一起務農也不會反對,除了支持外,也希望能為部落農產業付出一份心力」。

    圖15.女兒貼心地陪大家一起做事
    ►圖15.女兒貼心地陪大家一起做事

    傻瓜共同產銷 發揮互助精神

        八個傻瓜有一個共同點,都願意為部落產業打拼,因此無論在農業內外各有自己的本份工作,同時在一個機緣下把大家聚在一起,找尋適合自己的斜槓之路。其中龐榮華在農業外的工作,一星期五天是在自強外役工作,到了假日就脫下制服變成了農夫,遇農忙收割或是防治草螺害時,還會利用晚上或清晨,戴著頭燈工作(圖16)。龐榮華在八個傻瓜的工作主要是田間管理,尤其是除草都由龐榮華一手完成,割完了這塊,就會換別塊。龐榮華在八個傻瓜共同耕作的農田上,除了負責較為粗重的農活,但是農忙的時候,大家還是會相互支援,不分你我,如插秧收割時,大家就會採集體行動,發揮原住民分享及互助的精神,工作告一段時,也會一起享用餐宴。

    圖16.農忙時戴著頭燈工作
    ►圖16.農忙時戴著頭燈工作

        八個傻瓜所種植的農作物也都是共同銷售,一期的農作物自己賣,二期則與玉里的東豐產銷班採契作模式收購。自己賣的部份,目前通路有農會農民直銷站(圖17)、「新社噶瑪蘭八個傻瓜-有機農作田區」臉書,以及透過來新社部落體驗農事的以工換宿遊客口聞相傳等,打著新社部落上的梯田米銷售,直售末端消費者成績都還不錯。

    圖17.八個傻瓜的產品在農民直銷站販售
    ►圖17.八個傻瓜的產品在農民直銷站販售

    退休後當全職農夫 守護部落產業

        龐榮華說,從事公職已34年,今年10月就可以申請退休,退休前8年已開始耕耘部落農產業,除了成立八個傻瓜團體,同時也獲得相關部門及學界輔導與協助,吸引部落青年願意返鄉務農,帶動部落產業新氣象。退休後,要繼續留在部落,守護部落命脈,為部落產業、文化、環境盡一份心力。退休後,想要成為全職農夫,持續壯大八個傻瓜團體,希望加入年青人力,強化團體組織及功能,成為部落對內及對外的連絡組織。八個傻瓜有機農作區位於新社部落的南區,由於八個傻瓜努力,已逐漸形成友善耕作的區域,未來還想要擴大面積,租賃附近無力耕作的老人家農地,持續推廣友善耕種,守護部落產業及生態環境。

    文章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正木助理研究員

  • 翻轉農業思維 帶動部落新氣象 -撒奇萊雅族陳月英
    翻轉農業思維 帶動部落新氣象 -撒奇萊雅族陳月英

         人生的轉淚點在一場健康亮起紅燈時發酵,進入後半生的精彩生涯。這樣的人生歷程,正像是寶地農場的撒奇萊雅族陳月英(wo.wei)寫照。她曾在新加坡事業有成,因為身體發出警訊,只好決定返鄉從農,在無心插柳柳成蔭下,找到了事業另一扇門,並努力翻轉部落農業氣象,朝向多元加值策略發展。

     

    人生經歷豐富 健康卻亮紅燈

        大學讀會計的陳月英(圖1),出社會後開始發揮所長,進入職場編織夢想,展開人生美好的前程。在商場打滾多年後,除了自己個人努力外,職場際遇還頗順利的陳月英,也遇到了貴人的相助,工作足跡曾踏至國內外,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及閱歷,人生歷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當事業達到高峰之際,健康卻亮起了紅燈,陳月英重新思考著健康、家庭、事業的重要性,終於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決定,因此毅然放棄待遇優渥的海外事業,為了健康及家庭,回到花蓮老家過著簡單和回歸大自然的田園耕作生活,同時希望藉由戶外大自然的力量來養病。

    圖1.撒奇萊雅族陳月英
    ►圖1.撒奇萊雅族陳月英

    返鄉從農 從志工做起

        陳月英從小未在部落生活,小時候就搬到眷村長大,雖然母親從事農耕,但是愛子心切的她,從未讓女兒下田幫忙,國中畢業後離鄉到北部讀書,一直到大學,因此對農業是一知半解。陳月英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熱忠於宗教活動,返鄉後為了延續宗教靈修的活動及找回返璞歸真的生活,開始從志工做起,希望從做中學,逐漸養成農業技術,因此陳月英和丈夫在大愛農場以無給職身份擔任志工,農場及部落親友稱陳月英為師姐。

    圖2.在農場種植的水稻
    ►圖2.在農場種植的水稻

        由於丈夫有務農的經驗,受到師父們的賞識,成為了大愛農場的場長,掌管約20公頃的農場,種植水稻(圖2)及雜糧作物(圖3),供應給精舍及相關慈善團體,發揮佛教大愛精神。在農場雖然以無給職身份擔任志工,但是陳月英並不會去計較是否有給薪,卻抱持著感恩及學習的心態,約莫2年的時間,知識從零到有,除了和丈夫、其他農友學習,也會到農改場上農民學院的課程,奠定了紮實的農耕技術。

    圖3.雜糧為農場另一項重要作物
    ►圖3.雜糧為農場另一項重要作物

    創立農場  從事有機耕作

        2年後陳月英已打下獨立創業的基礎能力,而且大愛農場又有新志工加入,為了能讓新血有機會服務眾生的機會,丈夫決定把場主身份移交給其他弟兄,並獨立創業自行成立寶地農場,陳月英也跟隨著丈夫,一起離開大愛農場。陳月英申請小地主大佃農承租了約20幾甲的農地,農地分佈在壽豐鄉附近村落,主要在豐裡、豐坪、溪口、樹湖等部落。為了守護大地及秉持不殺生理念,陳月英向驗證公司申請有機驗證(圖4),目前已取得約17甲多的有機面積及約5甲的有機轉型期面積,主要種植為大宗作物如水稻高雄147號(圖5)、黃豆花蓮1號,其餘為延續原住民傳統作物,種植樹豆、紅藜(圖6)、黑米(圖7)等。為了提升一級作物附加價值,陳月英致力發展「手作、天然、無添加」小農加工品,研發落神蜜餞、落神汁、火龍果乾等初級加工產品,建立農場的特產伴手,促進開發加工市場。

    圖4.有機證書/圖5.寶地農場種植的水稻品種高雄147號/圖6.種植原住民傳統作物台灣紅藜/圖7.生產黑米增加農場產品多樣性
    ►圖4.有機證書/圖5.寶地農場種植的水稻品種高雄147號/圖6.種植原住民傳統作物台灣紅藜/圖7.生產黑米增加農場產品多樣性

    雞肉好評 開創另一事業扇門

        原來只是為了重視自己健康的問題,不希望吃到來路不明的食材,因此大部份吃自己生產的作物才安心,因此除了蔬菜,為了平衡營養及農場品項多樣,增加生產肉雞,因此開始養雞自己吃。剛開始自己吃外,也會分送給其他親友吃,由於獲親友的好評,並鼓勵自產自銷,因此養雞的念頭從此打開。陳月英即然開闢新的肉雞事業,不能只是在農場隨意養養,應該朝向專業養殖(圖8),必須講究品種特性及掌握來源。陳月英表示,「為了使肉雞適合花蓮環境,目前向中興大學取得了三種品種,有黑羽土雞、金門土雞、花東土雞等肉雞,同時為了做好安全把關,也取得第三方安全認證」。

    圖8.朝向專業養殖肉雞
    ►圖8.朝向專業養殖肉雞

    結合代耕服務 提早還清貸款

        陳月英與丈夫經營20多公頃的面積,朝向經濟規模發展,適合投入農機具設備,因此近年來購置相關設備(圖9及圖10),目前已投資了一千多萬,從翻田、種植、管理、後製、加工等一應俱全。陳月英表示,農業設備包含曳引機、選別機、碾米機、脫殼機、烘乾機、烤箱、麵包機、冷藏庫,另外把插秧機後掛成播種機組、田面拉平機組,依耕作目的彈性調整,不僅可以減少設備投資,也可以提升設備使用效率。農業設備自己使用,回本的效率低,為了提早還清貸款,提升設備使用效率,陳月英想到從事代耕服務,請丈夫在工作之餘,也為附近的農友服務,讓自家的農業設備走到他人的農場耕作,或是別人農場採收後的濕穀及雜糧進行烘乾。如果社區要辦烘焙課程,農產的烤箱、麵包機,都可以提供租借使用。陳月英高興地說:「目前貸款已快還清,收入逐漸比支出高」。

    圖9.翻田用的曳引機/圖10.烘乾機
    ►圖9.翻田用的曳引機/圖10.烘乾機

    具經商經驗 開創多元運銷通路

        學商又具備經商經驗的陳月英,對於產品通路頗有自己的見解。陳月英瞭解每個通路都有它的優點、缺點,因此選擇適合的通路非常重要,而且朝向多元化通路是維繫通路不終斷基本法則。目前通路主要有四類,包含飯店、有機店、合作社、散戶等。飯店主攻大型飯店(圖11),如台北春天酒店、台北烏來溫泉會館、秧悦美地度假酒店等,飯店以合理的價格收購農場的產品,再於飯店內集中一區販售。由於她的產品是經驗證的有機農產品,可以銷往到有機通路商店,目前有機通路有中壢貴族養生館、台中陽祥生機坊。合作社的通路是因陳月英參加花東縱谷運銷合作社、花蓮友善放牧合作社等,利用會員名譽將產品透過合作社平台銷售。

    圖11.農場的產品在飯店販售給旅客
    ►圖11.農場的產品在飯店販售給旅客

    朝向複合農牧 發展多元加值策略

        雖然農場已有複合農牧雛型,但是陳月英的目標是要走的更精緻化,未來農場將主打飼料玉米及黃豆,原民作物會選擇紅藜,這些作物將結合肉雞供應鏈,混合成為上等的飼料,打出獨特又響亮的賣點紅藜雞,希望在競爭激烈的肉雞市場,開創尚未被開發之新市場。等到一、二級技術及產品成熟後,陳月英未來要將複合型農牧,結合食農教育、農場體驗、部落旅遊等多元加值策略,邁向一級*二級*三級的六級產業化方向發展,開發未來其他潛在的客群。

    文章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正木助理研究員

  • 萬馬奔騰的「萬馬咖啡」 走向專業咖啡農之路 -布農族馬鍾啟
    萬馬奔騰的「萬馬咖啡」 走向專業咖啡農之路 -布農族馬鍾啟

         有一位從愛喝咖啡到自己種咖啡的派出所所長馬鍾啟(圖1),原來在自己退休生涯沒有計畫要經營咖啡,而且對咖啡一竅不通,也許是上天給他開了一扇與咖啡邂逅的大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經過幾年努力後,目前經營咖啡有聲有色,除了打出萬馬咖啡品牌自產自銷,也在競爭激烈的比賽獲得佳績,開創人生事業第二春。

    圖1老所長馬鍾啟
    ►圖1老所長馬鍾啟

    喜歡喝咖啡 不如來種咖啡

         以前和親友或同事聊天都是喝酒助興,自從有同事買咖啡請大家喝後,馬鍾啟開始偏好喝咖啡,喜歡上喝咖啡,不如來自種咖啡,以後就不用到外面買,而且喝自己種的咖啡,感覺就會不一樣,因此退休前幾年就開始到瑞穗向農友買阿拉比卡咖啡苗,開始投入了咖啡的生產行列。由於對咖啡種植習性及環境適宜還未了解,因此不敢冒然種植太多,先試試水溫,失敗了也不會損失太大。前幾年的產量雖然不多,但是有了咖啡豆可採後,馬鍾啟就很自豪,之後再也沒有給同事請喝咖啡或是自己到便利商店買咖啡,完全是用自己種的咖啡豆來泡沖,有同事或親友造訪時,一定請老婆(圖2)幫忙沖泡,並分享種植的經驗及樂趣。

    圖2老所長的老婆是沖泡高手
    ►圖2老所長的老婆是沖泡高手

    拜師學藝 增進專業知識

        馬鍾啟對咖啡種植一竅不通,是一位咖啡門外漢。咖啡和一般農作物不同,如蔬菜採收後就可以販賣給消費者,回去後就可以直接烹飪煮食,然而咖啡就不同了,要學習的技術可多了,除了要學會田間的栽培管理,後製處理的作業也是很重要,關係到咖啡的品質。馬鍾啟為了增進咖啡田間栽培及後製處理技術,到處向專業農友討教或參加相關課程,一開始農業人脈不廣,僅向鄰近之瑞穗咖啡農請教,回去後自己再依農友的建議操作,一有問題又會再向農友請益。

    圖3馬鍾啟與班員交流
    ►圖3馬鍾啟與班員交流

        專業咖啡農具備了實務經驗,但是都是針對一個問題,無法得到連貫性的知識。為了增加取得知識及其他農友交流(圖3)的機會,加入農業產銷班,產銷班也不時會提供班員農業新政策及上課資訊,馬鍾啟都沒有錯過上課的機會,無論是農會、公所、縣政府及農改場(圖4)開設的課程,從來沒有缺席過。馬鍾啟說,上課能學習系統性栽培技術,也能與其他咖啡農交流,近來來產量有明顯的提升。

    圖4參加農改場開設的行動課程
    ►圖4參加農改場開設的行動課程
                              

    友善耕作多年 申請有機驗證

         近年來食安問題及環境污染層出不窮,消費及生態意識逐漸抬頭,有機友善農產品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市場端需求日漸興盛,同時環境生態維護也受到重視,讓生產端有意願從事有機友善栽培,開始投入生產咖啡的馬鍾啟,也搭上這一股潮流,就採用友善環境的模式耕作(圖5),只是還未申請有機驗證,但是耕作方式已和有機大同小異。馬鍾啟已熟悉不施化肥及農藥的模式,取而代之是用有機資材,如有機肥、病蟲害資材,提供咖啡養份及防治病蟲害,並維護咖啡園及週邊環境生態多元性。由於有友善耕作的經驗,馬鍾啟轉型申請有機驗證非常順利,尤其咖啡園環境四周有高山、雜木、檳榔等,成為最好的自然阻隔屏障。

    圖5採用友善環境耕作
    ►圖5採用友善環境耕作

         在108年時取得了慈心有機轉型期證書(圖6),項目除了咖啡,還包含箭筍,箭筍早期都一直是採取友善耕作,既然要申請有機驗證,馬鍾啟把箭筍納入項目,為農場增加具有特色及競爭力的品項。經過多年的有機友善耕作,生態環境變得更好,馬鍾啟說,咖啡或箭筍一到產季時,常有野生動物如松鼠來駐足。野生動物來造訪並不會造危害的地步,具有生態保育觀念的馬鍾啟,歡迎它們來品嚐,吃飽了就會自行離開,馬鍾啟想到有人將野生動物吃咖啡後排出來的咖啡豆稱為麝香咖啡,心中有一個想法,松鼠吃咖啡後排出來的咖啡豆稱為松鼠咖啡。

    圖6取得有機轉型期證書
    ►圖6取得有機轉型期證書

    通路不斷轉型 獲利隨之增加

         馬鍾啟草創經營咖啡時,種植規模不大,相關設備需求有限,由於欠缺後製設備,無法自行進行後製作業,只能採收生豆後無法再往採收處理階段,只能以生豆販賣給廠商,販售價格依廠商開價,因此收益有限,反而讓利潤回饋給收購者。隨著規模逐漸擴大,透過產銷班補助或自購投入設備採購,使得咖啡產品不再只是到生豆階段,目前可以進行到後製處理作業生產咖啡豆,提供消費者直接沖泡或研磨。自農場有了咖啡豆後,從原先的豆商轉變為直接賣給後端的消費者,價格提升了不少,以前賣生豆一年收入約10萬,現在賣熟豆或耳掛式(圖7),一年收入約20至30萬,增加了2至3倍。

    圖7耳掛式產品包裝
    ►圖7耳掛式產品包裝

         以前豆商收購價格為1公斤約100元,1年產量不到1千公斤,現在的規模增加後,不僅年產量超過1千公斤,而且從自產自銷開始,價格往上提升,目前產品分為耳掛式、熟豆等包裝方式。耳掛式一盒10包入賣500元,熟豆皆採半磅裝,依品質分級包裝,價格從600元至800元不等,可分嚴選豆售價600元、精品豆售價800元,精品豆又依豆粒大小分級(圖8),分大粒及中小粒等。目前,銷售管道多元以親友及公部門為大宗,其餘透過臉書及親友,需要的零售顧客都要先預定才買得到。

    圖8依豆粒依大小分級
    ►圖8依豆粒依大小分級

    建立在地化品牌 深植消費者心中

        馬鍾啟的咖啡已走到自產自銷,看到其他農友都會設計個性化的包裝,為自己的產品外觀建立形象,自己也萌起了建立品牌的想法。馬鍾啟特別請來自台北的設計師,並將自己的構想充分與設計師溝通,經過數次討論後,「萬馬咖啡」品牌(圖9)及包裝設計終於誕生了。萬馬咖啡的字源連結在地的地名及人名,其中的「萬」字取自萬榮鄉的萬字;「馬」字取自馬遠部落、馬鍾啟中的馬字。為了不讓自己的品牌被別人防冒,馬鍾啟不惜再花筆錢,幫自己的LOGO申請註冊商標。

    圖9萬馬咖啡品牌LOGO
    ►圖9萬馬咖啡品牌LOGO

        包裝圖像部份,融合了文化及農業,大致上用顏色來區分涵意,綠色是代表咖啡葉子,紅色是代表咖啡豆子,黑色是代表布農族的象徵。自建立品牌及設計後,產品以禮盒包裝為主,適合作為禮品饋贈及展覽會場用,地方公部門都會購買馬鍾啟精美的咖啡禮盒,當作貴賓來訪的贈品。馬鍾啟北上台北參加展覽時,會帶著最得意的禮盒,印有「萬馬咖啡」品牌的包裝盒在展覽會場相當的強眼,總是會吸引會場的人目光。

     

    他山之石 積極參加競賽

        喜歡喝咖啡的人,對咖啡的品質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比賽中獲得名次,無非是高品質的代名詞,獲獎幾乎與高品質劃上等號,也間接提升價位及名氣,因此種植咖啡的農友,有些會為了提升價格及名氣,每年熱衷積極參加競賽,爭取榮譽與佳績。提升種植技術的方法,除了向前輩請益、參加課程、實地操作外,另外參加競賽也是一種方式,馬鍾啟提升技術就是希望與其他咖啡農交流。

       

        馬鍾啟也同樣和其他的咖啡農有欲參賽意願,不錯失參賽的機會,惟追求的目的是要與同行公平競爭下,能夠相互學習及切磋,吸收別人的優點,改善自己的缺點。馬鍾啟表示:「平常各咖啡農都忙於經營自己的咖啡,少有機會可以相互學習及交流,在比賽場合提供了咖啡農表現的舞台,由於有相互競爭的味道,大家一定會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更重要的是能有專業評審委員講評,可看到自己那裡不足的地方。」

     

        近年來馬鍾啟參加過數次的賽事(圖10),比賽的過程一開始名次也是不盡理想,剛開始參加時也是名落孫山,但是經過數次的經驗後,對於比賽規則已瞭若指掌,更重要的未獲獎時評審提供的建議及意見,馬鍾啟都銘記在心,回去之後調整自己後製的過程。

    圖10參加競爭激烈的比賽獲得佳績
    ►圖10參加競爭激烈的比賽獲得佳績

    走出行銷象牙塔 參加展覽機會

        早期馬鍾啟從販賣生豆給豆商,經過經營觀念改變後,目前已進入自產自銷的階段,也意味著農場在行銷推廣的重要性。馬鍾啟在縣政府舉辦的咖啡品質競賽中脫穎而出,努力的結果獲得委員的肯定,並得到理想的名次,同時也拿到赴台北展覽的入場卷機會。馬鍾啟獲悉在競爭激烈的比賽獲得佳績,感到非常高興,又可以遠赴到台北推銷自己產品的機會,有如上天送給他的驚喜禮物。

    圖11北上參加展覽
    ►圖11北上參加展覽

        馬鍾啟二話不說,就接受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展覽機會(圖11),藉此好好來推廣自己品質優良的好咖啡,遠從偏鄉馬遠部落,到都市叢林的大都會區,與台北人面對面介紹來自原住民部落的咖啡。為了不讓顧客只是走馬看花,看一看就走人了,馬鍾啟特別請顧客免費試喝(圖12),沒有試喝過是絶對喝不出風味來,因此運用免費策略,化主動為被動,成功吸引顧客來品嚐。

    圖12馬鍾啟於會場請顧客免費試喝
    ►圖12馬鍾啟於會場請顧客免費試喝          

        馬鍾啟表示:「自從改變展售方式後,許多顧客都會在自己的攤位註足多時,除了慢慢品味來自馬遠部落的咖啡外,也能聽我訴說咖啡的故事,之後有些北部顧客都會向我訂貨」。為了把服務做好,以前不玩臉書的馬鍾啟,也請孩子設立「萬馬咖啡莊園」臉書(圖13),並認真學習如何經營臉書,如基本的上傳相片及編輯文字,一方面分享農場的栽培過程及環境,另一方面讓顧客多一個訂購的管道。

    圖13設立萬馬咖啡莊園臉書
    ►圖13設立萬馬咖啡莊園臉書

    當領頭羊角色  讓產業深根部落

        馬遠部落的族人早年種植雜糧、箭竹筍、檳榔等,近年來出現了生面孔農作物咖啡,也讓族人有了一項新的選擇。咖啡在部落是一個新興產業,種植咖啡的族人可以用手指頭算得出來,馬鍾啟是其中一個。馬鍾啟表示:「咖啡是一種高單價的飲品作物,很適合種在馬遠部落的高山上,以原始林或檳榔做為天然的遮蔭屏障,孕育出香淳又濃郁的獨特風味,值得在部落推廣種植」。

     

        族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總是會有觀望期,直到有成果及前景出來(圖14),才會跟進投入,馬鍾啟表示:「願意成為領頭羊的角色,這幾年自己的咖啡事業步入正軌,也在競賽中獲得不錯的名次,族人對咖啡的詢問度逐漸增加,也紛紛向我討教相關問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未來希望產業在部落落地生根,甚至發光發熱」。

    圖14分享自己的成果
    ►圖14分享自己的成果

    文章作者: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林正木助理研究員

共63筆資料,第4 / 4頁,每頁顯示20筆,上一頁 1 2 3 4  
Top